
当一部剧打着青春偶像的旗号,却将大量性骚扰情节搬上荧幕,
还拍成了流水线般的场景,这到底是在创作,还是在践踏底线?
《南哄》,这部近期引发热议的剧集,就陷入了这样的争议漩涡。
剧中女主堪称 “性骚扰重灾区”,短短九集,竟遭遇六次不同形式的骚扰。
从被强行亲吻,到被跟踪、偷拍,甚至被暴露狂堵截,
平均每 1.5 集就有一次。
这频率,哪里像是偶像剧女主,
更像是走进了法治节目中的案件现场。
制作方似乎把性骚扰当成了吸睛的流量密码,用女性的痛苦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把受害者的惊恐尖叫当作增加戏剧张力的工具,这种做法实在令人不齿。
女主的人设也十分离谱。
作为职场女性,在原著中的干练形象在剧中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十足的 “受气包”。
面对邻居的踢门威胁,她吓得瑟瑟发抖;遭遇暴露狂袭击,只会尖叫捂脸,毫无反抗之力。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当她遭受性骚扰后,不仅不报警、不反抗,甚至还忙着安慰施暴者家属,活脱脱一个 “圣母” 形象。
这哪里是在塑造独立女性,分明是在批量生产任人欺凌的受虐角色。
一句 “没关系”,让无数女性感到愤怒,仿佛全中国女性的尊严都被踩在了脚下。
再看看导演的镜头语言,更是充满了恶趣味。
变态男出场时,竟然给出正面裸体大特写,这是在展示罪恶,还是在满足某种低俗的窥视欲?
女主被强吻时,那睫毛轻颤的画面,不像是在展现被侵犯的痛苦,反而有种美化犯罪的嫌疑。
每次性骚扰后紧接着男主的英雄救美,似乎在暗示只有女性受伤,男性才能展现魅力,这种将女性苦难当作男性光辉背景板的做法,实在令人作呕。
《难哄》的种种操作,揭开了影视圈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女性的血泪成了热搜的燃料。
制作方深谙 “黑红也是红” 的道理,不惜用性骚扰情节来刺激观众神经,引发争议,从而获取热度。
哪怕被骂上热搜,也在所不惜,因为他们秉持着 “没有底线就是最好的底线” 这一错误观念。
他们把性侵案改编成 “爱情催化剂”,让施暴者成为推动剧情的工具人,这种创作方式简直就是对观众精神的 “屠宰”。
对比同样是漫改剧的《偷偷藏不住》,人家至少知道给有争议的情节打马赛克,
而《难哄》却将性骚扰毫无保留地呈现,甚至还拍成裸眼 3D 般的视觉冲击,生怕观众不够反感。
当我们批判《难哄》时,我们真正批判的是影视行业对女性苦难的不当消费。
剧方应该清楚,性骚扰是严重的暴力行为,绝不是可以用来调情的手段,更不是剧情的调味料。
女主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用来给性骚扰情节凑数的工具,也不是男主展现英雄主义的 “充电桩”。
如今,影视圈这种 “苦难消费” 现象愈发严重。
女频小说中 “被强暴” 情节屡见不鲜,大女主总要 “被出轨” 才能觉醒,甜宠剧也要先安排 “被骚扰” 才能发糖。
女性的伤痛被资本当成了餐桌上的美味,肆意消费。
他们把这些血与泪描绘得罗曼蒂克、情色化,甚至当作角色 “成长”“救赎”“黑化” 的契机。
但他们不知道,荧幕上轻飘飘的一个情节,可能是现实中女性一生都走不出的噩梦。
下次,如果影视制作方还想消费女性、蹭流量,不妨把镜头对准监狱,
那里才是真正有 “难哄” 素材的地方。
或者多看看《熔炉》这样的作品,
学学什么是真正的艺术良心,
而不是一味地满足自己不堪的私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