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镜先生为什么不出山(水镜先生不出山的四个原因)
在三国中,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老先生,他就是水镜先生。水镜先生本名:司马徽,字德操,东汉末年隐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他的了不起体现在预言三国鼎立格局,培养经纶济世大才,可是他为何自己不出山呢?
我们在本文中就是跟大家一起探讨这个话题,水镜先生在《三国演义》中的出场是在刘备被荆州蔡瑁追杀,马跃檀溪落魄之际,他特意安排自己的小童去半路迎接落难的刘备。
两人席地而坐后,他问刘备为至今尚无落脚之处,刘备回答说:“只因命运多变,以至于此。”他回复说:“不对,是因为左右没有贤人辅佐。”刘备又说:“我虽不才,但身边还是有几个人的。”他又答道:“关羽、张飞虽为万人敌,但是没有人能用他们啊。”刘备反驳:“我有孙乾、糜竺、简雍啊。”他笑而答道:“他们只是白面书生,根本不是经纶济世之才。”
刘备此时才幡然大悟,然后请教如何是好,他用手指沾水在桌上写下“龙凤”二字,并说:“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当刘备问其中的意思时,他却笑而不答。
我们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卧龙即诸葛亮,凤雏即庞统。这二人是刘备夺得蜀汉江山的关键人物,诸葛亮一出山,刘备终于化弱势为强势,从屡战屡败的魔咒中走出来;庞统则是刘备攻取益州的头号功臣,关键还替刘备挡了杀身之祸,英年早逝于落凤坡。
咱们再看水镜先生的第二次出场,第二次出场是他去新野找徐庶,看看他在刘备那边工作干得如何。徐庶也是水镜先生的弟子,去投刘表时发现其非明主就去请教自己的师父水镜先生,水镜先生给他指了一条明路:投奔刘备。
于是他就在刘备回新野的半路毛遂自荐,从此加入了刘备集团,并帮助刘备打赢了曹仁,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被曹操得知刘备帐内有高人。当他知道高人是徐庶,并得知才华十倍于他的一流谋士程昱时嫉妒不已,问大家如何是好。
程昱说他跟徐庶是同学,有办法让徐庶来投,那就是利用他的母亲,因为徐庶是大孝子。谁知道当曹操带人去拜会徐庶的母亲时,却碰了一鼻子灰,因为徐母是高义之人,不愿意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同流合污。
于是程昱又心生一计,模仿徐母的笔迹写信一封召徐庶来投,徐庶一收到信,方寸大乱,立马赶往许都,并因感恩刘备的知遇之恩,回马举荐了诸葛亮。
人算不如天算,水镜先生正好与徐庶擦肩而过,当他听刘备讲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感叹一句说:”早就听说徐母贤明,她就是死也绝对不会让徐庶去投曹操的,这封信肯定是假的。徐庶不去,他的母亲尚没事,徐庶如果去了,他的母亲必死无疑。”
此话一语中的,徐庶回到许都,徐母气得自杀而亡。
刘备跟水镜先生说,徐庶临走时推荐了诸葛亮,问他这个人怎么样?水镜先生说:“他就是卧龙,与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是密友,经常在一起会聚会聊天,还经常开玩地说其他几人最多官至刺史、郡守,其他人问他自己呢?他笑而不答。所以这个人的才华,不可斗量啊。”
因为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可见他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出将入相。刘备听了两眼放光,关羽和张飞在旁边一听不高兴了说:“竟然有如此自大的人?”,水镜先生答道:“依我看,非但可比此二人,而且还可与另外二人相比,一个是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一个是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刘备听后,更加坚定了请诸葛亮出山的决心,水镜先生告辞后,回头又感慨了一句:“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也。”
他的这一句话,最后也变成了定数,诸葛亮虽然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但是隆中对的第三步“收复中原”一直没有实现,虽然六出祁山,但屡屡因各种原因错失机会,最后病死在半路五丈原。
其实,水镜先生说的“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还有下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子初就是刘巴,孝直就是法正,这两位的能力刚好与诸葛亮互补,按理能够一起帮助刘备兴复汉室,可是这两个哥们死得太早,三十几岁都英年早逝。
这就是水镜先生司马徽,预言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培养了经纶济世的大才,可是很多人就有一个疑问,如此高深的一个人,为何自己不出山?
我也有这个疑惑,通过各方面的资料搜集,我觉得原因可能存在以下几个:
原因一:参透了天下分合大势
关于水镜先生的出生,史料未记载明确时间,但是我们从《三国演义》中可以感觉到,刘备见到他时,他的年纪已经不小,应该在花甲附近。这样一位老人,出生于东汉末年,亲眼目睹了汉朝的衰败、董卓的霸占京师、十八诸侯的讨伐、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血战…..
所以,他对天下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大势早就看透了,觉得也就那么回事。在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的年纪,也不想参与这些纷争了,倒不如安享晚年,过一些安生日子。
原因二:对各路英豪了如指掌
他的弟子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直接跟刘备展示了《隆中对》,作为师傅的他,肯定也是早就了如指掌了。
他也不是没有机会出山,据史料记载,有人在刘表面前称赞他:“司马德操是个名满天下的奇士,可惜没有遇到知音赏识而被埋没。”于是,刘表就去拜访他。
司马徽早已知道刘表心胸狭窄,容不得任何人批评,并非明主。当他得知被人在刘表面前力荐后,知道刘表一定会登门拜访,早有心理准备。果然,刘表来拜访时,不断套话,反复试探。
司马徽成竹在胸,大智若愚,并不多言。刘表果然中计,回去后不以为然地说:“世人总喜欢夸大其词!司马徽也就是个小书生罢了,他的智力与普通人也差不多!”
后来他的弟子徐庶去投刘表也有相同的感受,所以他力荐徐庶去投刘备。
关于曹操,从他弟子的走向中,也能看出,司马徽并不看好他,虽然后面刘崇投降至曹操,荆州归了曹操,也想拉他入伍,他于当年病逝。
因为他对各路英豪有所了解,所以估计都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主子,不出山也就不难理解了。
原因三:乐善好施的大爱性格
水镜先生司马徽还有一个别号叫“好好先生”,因为他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凡事都不争辩,喜欢说好话,用现在的话说,是满满正能量的一个人。
坊间有很多关于他的此类故事被传为佳话,今天给大家展示其中的一个:
邻居张三家中的肥猪丢了,急得四处奔跑寻找,最后在司马徽家看见一头体貌相似的猪。喜出望外,一口咬定正是自家那头。司马徽拦住家人,不做辩解,任张三把肥猪赶走。
几天后,张三看到自家的肥猪又回来了,意识到自己干了错事, 连忙送回司马徽的猪并磕头自责。司马徽搀扶起他,好言好语感谢他物归原主。张三羞愧感动,四处称赞司马徽。
由此可见,水镜先生司马徽的这种大爱性格连矛盾都不喜欢看,更何况血腥的场面,所以出山从戎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原因四:泽及他人的育人情怀
水镜先生的职业,按现代来讲,他是老师或培训师。公元198年,荆州牧刘表大搞形象工程,斥巨资设立各类学校,花重金聘请名士到荆州传播儒学,司马徽就是其中之一。
从事教育的人,从大概率来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淡泊明志、舍己为人,以泽及他人为乐趣,对世事的纷扰并不感兴趣。水镜先生司马徽自然也一样。
他的付出是值得的,弟子个个都是经纶济世之才,老爷子心里乐着呢。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
这个案例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我觉得最大的启示就是:“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只对了一半,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见得不是好士兵,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把“当元帅”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的。
比如本案例中的水镜先生司马徽,他不出山,我们就认为他没什么成就了吗?非也,他已经取得了他人生中的最大成就,培养出了将相之才。
这个启示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当中,对我们团队中的员工要有全方位的了解,再进行定向培养,如果把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员工硬往“元帅”位上推,成功的概率是很小的,相反,如果把一个想当“元帅”的员工仅放在一个没有发展潜力的位置,他也留不住。
这个启示同样可以运用用我们的生活当中,对我们的另一半或者下一代要重新进行审视,不是我们想要的,就是一定是他们想要的,更不要拿他们跟周围的”我们认为优秀的人”去进行比较,往往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