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曹爽选择在洛水投降司马懿,而这素来被许多史家认为是一个败笔,但是究竟情况如何呢?假如曹爽不投降,真的就能反败为胜吗?
首先,“高平陵政变”是司马懿在正始九年正月初六发动的一场政变,当时司马懿虽然表面上没有兵权,但是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却豢养了三千死士。而当时曹爽和小皇帝一起,驾幸高平陵,趁着曹爽不在洛阳的机会,司马懿果断发动政变,三千死士首先占领了司马门。司马门是皇城最重要的地方,连接着内城和外城的武库。丧失司马门以后,内城的禁军没有武库,也就没有充足武器,这就已经彻底丧失了战力,而外部的禁军没有内部的消息也不敢轻举妄动,整个皇城已经彻底被一分为二。
在这之后,司马懿选择去见了当时的郭太后,并且用威逼利诱的手段从郭太后那里得到了讨伐曹爽的诏书。这时洛阳已经完全被司马懿所掌握,司马懿得到了政治上最大的筹码。他很快就下令接掌全城防务,命令高柔假节接管曹爽的军马,同时命令大司农桓范接管中领军曹羲的兵马,控制洛阳全城。但是司马懿没料到的是,桓范根本没有听从他的号令反而出城找了曹爽,桓范对曹爽表示,如果此时发动兵马,直接去许昌搬来救兵,那击破司马懿就是易如反掌,但是曹爽却没有同意,气的桓范直接开始骂娘。
那么如果曹爽当时听了范桓的建议,真的就会成功吗?我们先来看看当时范桓是怎么说的:“调动洛阳附近屯田的士兵和中领军别营的士兵,护卫魏帝曹芳到许昌,再以大司农的印章调动全国的粮草供应,以皇帝名义起兵攻打洛阳,则可以一举而成事。”实际上,桓范并没有说错,司马懿再老奸巨滑,也不能控制整个魏国,司马懿再能打,也要用实力才能对抗,比较一下双方的基本盘和实力就知道了。当时司马懿仅仅控制了京城洛阳而已,他手下的军队无非就是洛阳城中的禁军,而这些禁军不足一万人,就算加上司马懿的三千死士,能招募军队,也只限于洛阳城内,因为城外的军队都被曹爽征调了,而且城外中领军别营的军队全部被曹爽征调,以及洛阳城外屯田的军队也被曹爽征调。
而且,曹爽的两个弟弟都是掌管洛阳禁军的首领,虽然城中的禁军被司马懿控制,但并不是所有的禁军都是铁板一块的归属司马懿,如果曹爽兄弟以禁军首领名义,外加皇帝名义劝城中禁军放下武器,其实这事是有可能成功的。再者,曹爽是大将军,手握全国兵权,兵符是随身携带的,可以调到全国的兵马来勤王。更为重要的是,皇帝还在曹爽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是绝对的政治正确,太后的名义是无法与皇帝的名义相比的。而当时司马懿只有一万人,曹爽能调到的军队至少有几十万,许都离洛阳又不远,只有两天两夜的路程,曹爽只要不是傻子,怎么都能拿下司马懿,绝对的实力加上绝对的政治正确,足以镇压造反的司马懿。
这只是军队实力的对比,再看两个阵营的支持力度,支持司马懿的人大多是受曹爽排挤的朝中重臣,既然是被曹爽排挤,那就说明这些人没有实权,一批没有实权的人支持司马懿,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不如一个用实权的桓范,人家是大司农,掌管全国粮草供应,立马就能调来粮食,这就是实权。可能有人会说,当时天下的士族都支持司马懿,那您就是完全不懂政治了。曹魏是士族政治没错,支持司马懿的确实有一部分是朝中重臣,也是当时的士家大族没错,比如蒋济、陈泰、高柔等,但这毕竟是少数,曹爽这边阵营的士家大族更多,比如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都是出身士族。
再说,司马懿已经装病好几年了,朝中及地方上的人事安排都是曹爽决定的,曹爽在地方上安排了不少亲信,都是有实权的人物,这些人肯定支持曹爽吧,比如征西将军夏侯玄,夏侯尚的儿子,夏侯霸的侄子,还有征蜀护军夏侯霸,直接就是曹爽的亲戚。这两位是曹魏西部战区的实权人物,早就替代了司马懿主持关中时期的心腹。再加上淮南的王凌、令狐愚这些实权人物,铁定是反对司马懿的,他们在司马懿高平陵事变后二年就起兵造反了,还有曹爽的心腹荆州刺史李胜,肯定支持曹爽,曹爽手握天下兵权,又有皇帝,地方上的实权人物哪里敢不听从曹爽的命令呢?
也许又有人会说,司马懿用兵如神,诡计多端,一定能充分发挥各种计策打败无能的曹爽。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历史,战争并不是某一个人很有才就决定输赢的,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诡计都是徒劳的。而且司马懿当时已经到了生命中的最后时刻,“高平陵政变”后两年司马懿就去世了,如果一旦战事启动,他还能活几年,万一在战争中死去,这仗还用打吗?
最后,以上分析的前提是曹爽听从了范桓的建议,而且曹爽自己不是个蠢货,才有机会镇压司马懿。然而事实却很遗憾,曹爽完全跟司马懿不是同一级别的对手,他天真地以为自己掌控了皇帝,就能够掌控朝政大权,可他在威望和资历上远远不如司马懿,若是换成他的父亲曹真,“高平陵政变”根本就不可能发生。说白了,这一切都源于曹爽资历不够,要不然怎么会在一天之间,就让司马懿就完完全全掌握了大局呢?
最终司马懿仅凭一场“高平陵政变”就拿下了曹爽,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夺走了曹氏四代人打下的江山,这不得不说是个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