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批评家毛宗岗认为《三国演义》人物塑造上有“三绝”,即“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其实,《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绝,那就是“贤绝”—-赵云。
三国演义连环画《长坂坡》封面,绘画 刘锡永
何谓“贤”?贤:有道德,有才能的人,“贤臣”可以理解为:被君主和同僚公认的品德高尚、才能过人的贤明臣子,放在今天,可以理解为:被上司和同事认可的,“德能勤绩”俱佳的职场达人。
作为“贤绝”,赵云“智勇双全、竭忠尽智、顾全大局”……纵观整部《三国演义》,赵云,简直完美无缺,他就是罗贯中心目中的贤臣典范。
一、文武全才,堪称三国第一人,武力超群,勇冠三军
- 首次亮相,奠定了高光造型
话说公孙瓒被文丑追杀,危难之际,只见一位英俊的少年将军,飞马挺枪,挡住文丑,双方大战五六十个回合,不分胜负,随后文丑败走。要知道在后期白马坡战场上,文丑面对曹营众将几乎没有对手,由此可见赵云的武力应在文丑和曹营众将之上。
三国演义连环画《跨江击刘表》内页
- 长坂坡单骑救主,一战成名
为了救出刘备的夫人和儿子阿斗,赵云六次杀入曹军重围,先后杀死曹军大将五十余员,终于将幼主阿斗救出。三国演义连环画《长坂坡》之中,刘锡永先生将赵云的威猛雄壮、骁勇善战,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国演义连环画《长坂坡》内页,刘锡永绘画
- 一生神勇,老当益壮
赵云在七十岁高龄,仍积极追随诸葛亮出征,并连斩魏将韩德父子五人,威震敌胆!
曹军的大都督夏侯楙(夏侯渊的儿子)说,“吾久闻赵云之名,今日见之,英雄尚在,方信当年长坂之事,似此无人可敌,如之奈何?”可见赵云老当益壮,胜似黄忠。
三国演义《天水关》内页,赵三岛 绘画
- 文武兼备、战绩卓著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在平定汉中的战役中,赵云面对曹操亲率的四十万大军,他独当一面,成功击败对手,受到刘备的高度称赞,称赵云一身是胆!
二、赤胆忠心,义薄云天
这是形容关二爷的话,但是放在赵云身上,有之过无不及。
- 对领导忠心耿耿
刘备弃新野,丢樊城,把一家老小交予赵云照顾,自己且仓皇逃命,赵云虽身陷重围,却没只身逃走,而是为寻刘备妻小,在绝境中横冲直撞七进七出,在这样的危急情况下,他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心中想的却是,“我好歹寻到小主人,若寻不到,战死沙场,报主公之遇之恩也”。
- 对同僚义字当先
刘备攻取汉中之际,黄忠斩夏侯渊,曹操亲率大军来战,诸葛亮定下火烧曹军粮草的计谋,派黄忠和赵云同去。黄、赵领命后下去商议,黄忠执意自己去。赵云知道黄忠向来好胜,到底让与他去,甘愿做黄忠的接应后援,并且在黄忠被围困之际,率军将其营救出来。赵云不与同僚争功,不计嫌隙,全力救助,这样的德行称得上“义”。
三、性格沉稳,周全稳妥
中国儒家传统始终把“修身”,放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充分说明位居高位的管理者,人格修为何等重要。赵云性格沉稳,宽容大度,做事稳妥,考虑周全,这是赵云能成为“贤绝”的最大特征。
刘备被蔡瑁追杀,独自马跃檀溪逃跑了,负责护卫的赵云发觉事情有变,立刻率军赶来,遇到蔡瑁。此时如果换成张飞,可能在冲动之下会击杀蔡瑁,但赵云却未动声色,率部耐心寻觅,最终安全迎回刘备,完成了护卫的使命。
在“截江夺阿斗”一段,罗贯中把赵云的“贤”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孙权趁刘备出征西川的时候,派人去荆州找妹妹孙尚香(刘备的夫人),谎称母亲病了,让她即刻带着阿斗回东吴,目的是留下阿斗做人质,迫使刘备归还荆州。孙尚香带着阿斗乘坐大船刚到江心,赵云察觉后乘小船追赶上来。他不顾大船上射来的箭枝,靠上前去并纵身跳上大船,将阿斗夺回。
赵云非常明白,一旦幼主阿斗被东吴政权控制,那么刚刚占据荆州的刘备集团,势必陷入被动局面,因此他不惜得罪女主人,硬生生夺回阿斗。此刻,赵云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政治胆略和政治智慧,单就这一点,已与五虎将的其他人差别巨大了。
关羽,身为五虎上将第一名,有勇有谋,但是刚愎自用,傲慢自大。当他听说刘备收服了马超,当即表示不服,要入川与马超比武;听说黄忠也封为五虎上将,竟然轻视黄忠为老兵,不屑与之为伍。作为坐镇一方的重臣,关羽虽然忠勇可嘉,但在个性修养方面,始终存在着重大不足,最终他丢掉了荆州,丢掉了性命。
张飞,作为五虎上将之一,他武力超群,但是酗酒成性,狂暴任性,对部下刻薄少恩。他替刘备镇守徐州时,逼迫曹豹饮酒,并且当众羞辱之,导致曹豹串通吕布攻取徐州。张飞狼狈逃窜,他不仅丢了重镇徐州,还丢了刘备的家小;张飞为替关羽报仇,鞭打羞辱下属,终被部将所杀。
关羽、张飞最后悲惨的结局,不能不说与其性格缺陷有关。罗贯中用关羽、张飞与赵云的对比描写,让我们看到个人修为之高低,是其能否成为贤臣的前提。
四、志向高远,勇于谏言
自古贤臣首要的一条就是志向高远,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赵云择主的前提条件是,其主必须要有忠君爱民之心。从赵云对公孙瓒的话里就可以看得明明白白:“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本袁绍辖下之人。因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特弃彼而投麾下……”
三国演义《跨江击刘表》内页,屠全枫 徐一鸣 绘画
- 勇于劝谏,被后世赞为儒将,有大臣局量
益州安定以后,许多人主张把成都城内外的土地房屋分配给诸将。赵云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现在国贼祸乱汉室,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切不可追求安乐,等到天下安定,诸将各回本土,安家立业。现在应该把土地房屋归还给本土人民,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征调赋税,这样既能得民心,又能满足财政军备的需要。赵云这番话很有政治远见,刘备采纳了,把土地房屋归还了益州土著士民,着手蜀汉政权的建设。
刘备自立汉中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兴兵伐吴,替关羽报仇。别人都不敢阻止,唯有赵云第一个站出来劝谏,他说:汉贼之仇是公,兄弟之仇是私,愿陛下以天下为重。一番话,让一位铁骨诤臣的光辉形象,赫然跃于纸上。
五、举贤荐能,一心为公
自古以来,为国家发现人才,举贤荐能,是贤臣的重要标志。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途径天水关。在此,赵云遇到了三国后期一位最重要的能人-姜维。
双方交手之后,赵云发现这个少年将军不仅武力不在自己之下,而且计谋过人,回去就向诸葛亮极力推荐。诸葛亮对赵云的话非常重视,最终设计收服了姜维。姜维成为蜀国后期的顶梁柱之一。
三国演义连环画《天水关》封面,刘锡永 绘画
六、贤臣携手明主,成就一段君臣佳话
贤臣既然有择主的政治意识,必然要有明主的知遇赏识,罗贯中先生为塑造“贤绝”,不惜抬出明主刘备来配合赵云。
- 一见如故,依依不舍
刘备结识赵云的时候,赵云还在公孙瓒手下,两人是一见如故,特别是刘备,满心的“欣赏和不舍”。
三国演义连环画《跨江击刘表》,徐一鸣、屠全枫 绘画
可见,刘备第一次见到赵云,当时就有了“挖人”之心,只是毕竟初次交往,又碍于公孙瓒的面子而不便直言。两人分手时那是紧握双手,泪流满面,不忍分别。
三国演义连环画《跨江击刘表》,徐一鸣、屠全枫 绘画
如果说初识便一见如故(小编想说一见倾心),那么第二次则是刘备主动邀请了。那是刘备为解救徐州安危去找公孙瓒借兵,指名点姓要借赵云。这一次双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赵云全程目睹了刘备三让徐州而不受的仁义,深受感动,已有投奔之意。最后,双方又是洒泪而别。
三国演义连环画《三让徐州》,汪玉山 绘画
通过这两个细节,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刘备与赵云的相互欣赏与认可,这种境遇,对君臣双方而言,都是一种幸运,可遇而不可求。
实际上,这段这段乱世纷争时代君臣际会的典范,正是以罗贯中为代表的古代知识分子政治理想和抱负的一种体现,明主、贤臣共治天下,为国为民,开创太平盛世。这种美好的愿望,即便是放在今天,也同样极富吸引力。所以,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赵云了吧!
三国演义连环画《千里走单骑》,陈光镒 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