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不是司马懿,他的心计没那么深,视野也没那么远。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也有自己的小盘算。
初见汉少帝和汉献帝兄弟俩,董卓是在接到圣旨,让他进京之际。当夜,行进至黄河渡口附近的董卓,远远望见京城方向一片火海,这个时候,身为领兵之将的董卓,当然是第一念头要早点赶到皇帝身边,因为救驾这一桩功劳,那可真是可遇不可求。
说来也是巧,在北邙路上,董卓这一支人马,便真的遇上了皇帝。
皇帝,董卓以前是见过的,只不过之前见的,是汉灵帝那个昏君。官位级别比他高的大臣们,董卓也是见过的,只不过颇为不屑。早在四年前,董卓就曾不屑过当时的上级张温,张温那个时候挂着车骑将军的头衔,比还只是中郎将的董卓高级太多,可是董卓就敢怠慢他,甚至是在张温用皇帝的以诏书邀召之际,他依旧拖了很久,才慢吞吞到场。
为什么?其实就是看不起张温,因为张温其实是个文官,此次出征之前,他的职位是大司农,负责粮食农业那摊子事,典型的文官,哪里懂军事啊!可这个时候,张温是董卓的上司,敢如此无礼?张温其实是有权力杀了这个胖子立威的。当时南方人孙坚在场,他就觉得这事很不合理,哪有部下对上司如此傲慢的,于是他建议张温,以军法杀了此人。
所以董卓的无礼,是有很大风险的。但问题是:他恰恰碰上了心慈手软的张温,一点事没有——这里我要说一句,你对董卓客气,董卓可不会对你客气。六年之后,便是董卓,随便找了个理由,说张温你和袁术私通,于是便在十月初一在京城的大街上,将张温活活打死。
从这里你也看出来了,董卓这个人,其实就是欺软怕硬,你越软,他越横;你强硬,他倒不敢怎么样!皇帝这边,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望见蜂拥而来的大军,也不知是敌军还是本方,汉少帝便吓呆了,说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老实说也可以谅解,因为他才中学生年纪)。
相反,身为臣子的董卓,倒是大摇大摆、硬气得很。
关键时刻,比皇帝还小五岁的弟弟陈留王刘协,倒是挺身而出了,他主动向前一步,向董卓不卑不亢地讲述了整个事变的过程,一点都不乱。三国演义说,就是这个时候,董卓便下定了要让这个小朋友来当皇帝的决心,这个我感觉不靠谱,董卓的反应没这么快,但刘协给他留下的印象很出色,那是真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当哥哥的皇帝表现那么差,拿来当傀儡岂不是很容易操纵,董卓为什么一定要换看上去好太多的弟弟来做新皇帝呢?
其实原因就在于,此时的董卓,根本就没有将来要篡位自己当皇帝的决心。他的心思,可以说完全是想当一个权臣——之前的东汉历史上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只不过他们有一个特殊身份,叫做外戚。
而关键就在这里,董卓其实并不是什么外戚,可是他听说这个刘协,是董太后抚养长大的,而他也姓董,这意思是不是就是说:冥冥之中,有一种天赐的联系,将董卓、董太后和刘协三个人,神奇地联系在了一起。越是文化程度低的草莽,越会相信这种莫名的联系。董卓便是这样一个草莽。
董卓和董太后的关系
但问题是:董卓的这个董,和董太后的董,是不是真的一家人呢?
董太后是哪里人?河间人,河间就是现在的河北沧州。董太后本人其实嫁的是诸侯(解渎亭侯),连个王妃都算不上。可是运气就是好,汉桓帝突然驾崩了,没有直系子孙,于是选来选去,就看中董太后所生的儿子,选他出来做了皇帝,即汉灵帝。于是她母凭子贵,就当上了皇太后。
那么董卓是哪里人呢?陇西临洮人,临洮就是现在的甘肃岷县。董卓跟董太后能有关系么?老实说一毛钱干系都没有,一个是西北的糙汉子,一个是河北的老太太,在古代那样的地理条件下,能有什么联系?
所以董卓和董太后,血缘上毫无关联,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姓董,如此而已。
既然如此,董卓为什么还要非往董太后这层关系上靠?因为别的关系,他也靠不上啊!
但是,如果董卓愿意拥戴刘协做皇帝,关系就大不同了。因为这刘协,打小就死了娘,他是由奶奶董氏亲自养育长大的,所以刘协又被称董侯。董太后甚至多次劝说儿子汉灵帝立把刘协立为太子,怎奈何有何皇后作梗,因此迟迟不成。汉灵帝死后,何皇后所生的儿子刘辩即位,做奶奶的董氏便成了太皇太后。 一朝大权,尽落入何氏之手。甚至到了189年,董太后突然病死,朝野一致认定,背后是何氏作怪。
也就是说,董卓要想夺权,何家就是一个障碍,而作为何家(少帝)对立面的董家(献帝),就是他利用的对象。
况且,董卓又进一步想,汉少帝已经证明是个不称职的软弱皇帝,而刘协要比他强太多。汉朝在此前已经出了一串糟糕的天子,如桓帝、灵帝都是这路货色。而他董卓,如果能扶立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英明天子,岂不是会得到天下人的一致推赞。这便意味着,他可以在众人拥戴的情形之下,顺利地掌握权力。
当然,董卓没有想的一点是,即便扶立了英明小皇帝,如果他胡作非为,朝上百官以及地方官民,也都会奋起反对他。只是那些事,都是后来才发生,以董卓的智商和情商,管那么多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