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字子桓,魏武帝曹操的次子,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公元211年,封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公元217年,击败弟弟曹植,被立为魏国世子。

公元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位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

曹丕是明君还是昏君(揭秘曹丕是个怎样的君主)-风君娱乐新闻曹丕是明君还是昏君(揭秘曹丕是个怎样的君主)-风君娱乐新闻

曹丕身为魏国的开国皇帝,仅仅执政了6年。曹丕在位时,有哪些政绩及改革措施,为后世留下了哪些成就呢?他是个明君还是昏君?我们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方面来分析解答。

政治

1、推行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曹丕是明君还是昏君(揭秘曹丕是个怎样的君主)-风君娱乐新闻曹丕是明君还是昏君(揭秘曹丕是个怎样的君主)-风君娱乐新闻

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有三大选官制度,分别为《两汉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九品中正制承上启下,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制从曹魏开始到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曹丕在东宫当太子的时候,就对陈群深为敬重,待他像朋友一样。等到曹丕做了魏王,就提拔陈群为尚书,推行了陈群制定的《九品中正制》。

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通俗化讲就是:每个郡由各郡长官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中正”,再由“大中正”选定“小中正”。小中正依据九等人才划分等级,签上评语,交由大中正审核,然后交至吏部,用于官场选官、升官、罢免等。

制度有优势,也有劣势。选官制推行后,确保了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解决了当时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也形成了中央官场豪门大族的势力越来越大,地方士族势力越来越弱,直接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豪门大族垄断。

2、人才选拔、推荐孝廉

凡是人口满十万的地区,每年推举孝廉一人;其中有优秀卓越之人,不分年女老幼,不受人口的限制。如果限制年龄来选拔人才,那么姜子牙和周晋就不会出现在前代历史中了。

3、严禁妇人、宦官参政

史实中的曹丕作为皇帝,是明君还是昏君?史实中的曹丕作为皇帝,是明君还是昏君?

十常侍之乱

曹丕下诏书言:

(1)妇人参政,是动乱的本源,群臣有事不得对太后奏请,外戚不能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也不能无功而被王封侯。

(2)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最高只能充任”诸署令“。

诸署指的是后宫里负责服务的太官、御府、尚方、中藏府等机构,诸署令是他们的负责人,这些部门的日常工作只是打扫打扫卫生、保管保管东西、负责饮食起居这些事,不涉及政务和军务。从制度上铲除宦官干政的根源。

宦官专权,祸乱严重。比如秦朝赵高、东汉梁冀。离得最近的是在汉灵帝时,重用宦官,著名的有十常侍,之后才有了黄巾起义和我们熟知的三国时代。可见曹丕也是把这些作为了自己的前车之鉴。

4、削夺藩王权利

公元222年,封曹彰为任城王。次年曹彰病逝,儿子曹楷承袭了爵位,转封在中牟县,后又改封到任城县。

史实中的曹丕作为皇帝,是明君还是昏君?史实中的曹丕作为皇帝,是明君还是昏君?

曹植

公元221年,曹植被降为安乡侯,同年又改封鄄城侯,2年后又转封曹植为雍丘王。

曹魏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监狱。这个政策虽然吸取了汉朝时众多诸侯国作乱的教训,却留下隐患,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司马家族夺权。

5、整肃官风

(1)属自然灾害,不再弹劾三公

公元221年,天空出现了日蚀,官吏都奏请免去太尉之职,曹丕下诏说:“天有不祥之兆,是对元首的谴责,现在却归罪大臣,难道是大禹、商汤归罪于自己的道理吗?特令文武百官小心虔诚地各尽其职,以后凡属自然灾害,不要再弹劾三公。”

当时三公有:太尉贾诩(2年之后钟繇接替),司徒(丞相)华歆、司空(御史大夫)王朗

(史实中王朗可没有被诸葛亮骂死哦)。

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司徒是最高行政长官,司空负责监察百官。

(2)禁止诬陷

曹丕下诏书:天下揭发和控告只限谋反的大逆不道之罪;有敢诬陷别人的人,就用他诬陷别人的罪行来惩治他。

6、简殡薄葬

史实中的曹丕作为皇帝,是明君还是昏君?史实中的曹丕作为皇帝,是明君还是昏君?

偃师首阳山

曹丕是简殡薄葬的倡导者、实行者,预作《终制》。他的父亲曹操就倡导薄葬,死后葬礼就很简单,墓内“无藏金玉珍宝”。

曹操之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饷。经过东汉末年的战乱,曹丕深知世事沧桑。死后在首阳山土葬,依山为体,不立坟不种树,不设明器,不与妻妾合葬,也不建陵寝园地,神道等,地表没有任何痕迹。

曹丕对他的后事的安排是明智的。“薄葬达德”,“厚葬致祸”。1700多年的历史证明,无论贵贱,薄葬简殡是最聪明的办法。曹丕实行简殡薄葬的目的,在于防止后人盗他坟墓,不能等同于当今的丧葬改革。但是,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简殡薄葬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7、律法

曹丕是明君还是昏君(揭秘曹丕是个怎样的君主)-风君娱乐新闻曹丕是明君还是昏君(揭秘曹丕是个怎样的君主)-风君娱乐新闻

曹丕在位时,也只是颁布了一些“怨毒杀人者减死之令”,始终未能进行新的立法活动。

魏明帝曹叡即位之后,命陈群、刘劭等参考汉律,制定新的法律法令。这次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共编成《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及《尚书官令》、《军中令》等总计一百八十余篇。其中,《新律》最为重要,是曹魏政权的基本法典,一般通称“魏律”。

这个不是曹丕的功劳,遗憾在位时间太短,儿子曹叡延续制定了新的法律法令。

经济

1、稳定社会秩序

(1)在经济方面,曹丕延续曹操的政策,继续发展屯田制,施行谷物与布帛交易,稳定社会秩序。黄初末,魏国国库充实,累积巨万,基本解决战争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

(2)文帝发布诏令说:“自从祸乱以来,兵革未息,天下之人,自相残杀。如今四方刚刚安定,有敢私下里复仇的人都要灭其九族。”禁止私仇,以稳定社会。

2、赈济灾民

史实中的曹丕作为皇帝,是明君还是昏君?史实中的曹丕作为皇帝,是明君还是昏君?

饥荒

曹丕在位时,对于鳏夫、寡妇、残疾人、年迈和贫苦难以生存的人,国家赐给粮食。发生灾害时(蝗虫灾、水灾、瘟疫、饥荒等),魏文帝曹丕派人拿着符节到各地开仓放粮,赈济百姓。

文化

1、恢复太学

公元224年,曹丕恢复太学,制定五经课试法(此项法令,规定了太学生的学习内容,定期的考试制度,安排了仕进的梯级)。设置《春秋谷梁》博士,传播儒家经典,宣扬儒家思想。

2、重修孔庙

曹丕是明君还是昏君(揭秘曹丕是个怎样的君主)-风君娱乐新闻曹丕是明君还是昏君(揭秘曹丕是个怎样的君主)-风君娱乐新闻

魏文帝颁布诏令:“如今天下大乱,礼仪荒弛,昔日的庙宇,都因长久不修而毁坏,对孔氏家族的封爵也废止了,他的故乡阙里再也听不到讲礼颂诗的声音,四时看不到祭拜的情形,这难道是那些要崇尚礼德、奖励功业、功德不朽的百代帝王要祭祀的人的样子吗?特封议郎孔羡为宗圣侯,享食邑百户,侍奉孔子的祀庙。”诏令鲁郡把旧时的庙宇重新修建,置一百户官兵守卫,又在外围建造许多房屋,让志学之士汇聚于此。

3、禁止迷信“巫史”

曹丕发布诏令说:“先王制定祭祀的礼规,是为了表明对祖先的孝顺,重大的到郊社去祭祀,其次到宗庙中去祭祀,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祀典中不包括它们。末世衰微,迷信巫史,以至于宫殿内,门窗间,到处置酒祭祀,迷惑众人已经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自今以后,有人敢举行不该举行的祭祀,以及巫祝的活动,一律当作歪门邪道论处,把此令著录到法典上。”

4、编撰《皇览》

曹丕组织儒生编撰《皇览》,由桓范、王象、缪袭等负责。该书的宗旨是收集图书文籍,同一类的内容都编在一起

作为一部大型的类书,它内容广泛,收罗丰富,包括了五经群书,共分四十多部,每部数十篇,共一千多篇,总共八百多万字,非常便于查阅相关资料。

《皇览》一书的编辑,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遗产的保存,开了我国编纂大型类书的先河。可惜的是,《皇览》流传到唐代就失传了。但曹丕作为皇帝,能够组织文士编纂此书,充分说明曹丕对于文化事业是格外重视的,这在历代帝王之中尤其难能可贵。

曹丕在文化领域的这些举措,在短期内使封建正统文化复兴。

军事

1、复通西域

曹丕是明君还是昏君(揭秘曹丕是个怎样的君主)-风君娱乐新闻曹丕是明君还是昏君(揭秘曹丕是个怎样的君主)-风君娱乐新闻

公元222年,鄯善、龟兹、于阗各族首领都派使臣来进献贡品,文帝下诏说:“从前西戎各国臣服,氐族、羌族来朝称臣,《诗》、《书》都称颂此事。现在西域各族都来叩开边塞大门依附我们,特此派使者去慰劳安抚。”

从此以后便与西域(今新疆、中亚诸国)通好,曹丕设置戊己校尉,由张恭担任,驻守西域。后来又设置了西域长史府,掌管屯田事务,还负责维护社会治安。至此,曹魏恢复继承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

2、平定叛乱、扩展领土

(1)收复上庸三郡

史实中的曹丕作为皇帝,是明君还是昏君?史实中的曹丕作为皇帝,是明君还是昏君?

孟达

公元220年,关羽战败,蜀国孟达因畏惧被治罪,再加上跟刘封不和,常受到刘封侵凌,于是率部曲四千余家投降曹魏。后曹丕命夏侯尚、徐晃、孟达率军共同到上庸攻打刘封,并劝刘封投降,刘封不降,又遭部下叛变,曹魏收复上庸三郡。曹丕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任孟达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

(2)平定内乱,稳固疆土

曹丕即位后,任田豫为乌丸校尉,持节卫护鲜卑,带兵驻扎在昌平。田豫北疆表现出彩,多次击败鲜卑。

公元220年,酒泉人黄华、张掖人张进等都挟持本郡太守叛乱。金城太守苏则讨伐张进,张进被斩首。

公元221年,郑甘再次叛乱,文帝派曹仁征讨并把他斩首。

公元225年,利成郡兵丁蔡方等人聚众造**,杀死太守徐质。文帝派遣屯骑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与青州刺史前去征讨,平定了反叛;其中被胁迫和逃亡的人,全都被赦罪。

曹操死时,臧霸所部领的军众及青州之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曹丕采取抚而不讨的策略,稳住了他们。公元222年,曹丕南征孙权,并借机剥夺了臧霸的兵权。曹丕剥夺臧霸兵权后,臧霸故土青徐地区出现不宁。公元224-225年,曹丕两次亲自督师伐吴,均止步于广陵,未与吴军交锋,却平息了利城兵变彻底解决了青州、徐州的隐患,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3)三征东吴

曹丕在位期间三次亲征东吴,均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其实这也是一箭双雕之计,又征伐了东吴,又夺了臧霸的兵权,平定了青州和徐州的内乱。

总结:

史实中的曹丕作为皇帝,是明君还是昏君?史实中的曹丕作为皇帝,是明君还是昏君?

曹丕

陈寿评曰:文帝天资聪颖,文采不凡,下笔成章,博闻强记,才艺双全;如果再具备博大的气度,修养公平的德行,追求远大的抱负,心存弘伟的道义,那么与古代的贤君相比,也差不多了。

郭沫若评:曹丕在政治见解上也比乃弟高明得多,而在政治家的风度上有时还可以说是胜过他的父亲。如令宦人为官不得过诸署,禁母后预政,取士不限年资但纠其实,轻刑罚,薄赋税,禁复仇,禁淫祀,罢墓祭,诏营寿陵力求俭朴等等,处处都表示着他是一位旧式的明君典型。

其实小编还是比较赞同陈寿和郭沫若之言,曹丕自幼天资聪颖,通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文武双全,文采不凡,政绩出众,然而曹丕为人心胸狭小,残酷迫害同室宗族,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司马家族夺权。从曹丕的政绩和文采来说,是历史肯定的,曹丕巩固了曹魏的基业,也可算是明君了,或者按照历史学家马植杰的话说,拿曹丕与其他封建帝王相比,尚属中等偏上者。


参考资料: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尊重历史,学习历史,借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