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伐吴为何大败(深度解析曹丕伐吴之战)-风君娱乐新闻曹丕伐吴为何大败(深度解析曹丕伐吴之战)-风君娱乐新闻

三方的博弈

魏黄初三年(222)闰六月,吴将陆逊率军大败汉昭烈帝刘备于夷陵,并追击至永安。随后陆逊放弃围城,选择退兵,手下诸将诸将不解,唯有朱然、骆统明白陆逊的用意。其一是永安易守难攻,短时间内无法拿下,其二才是关键,那便是孙吴真正的危机将要来临了。

九月,曹丕以孙权拒绝交出质子为由,宣布南征讨伐孙吴。此次南征规模庞大、将星璀璨、精锐尽出,共分为三路。东路出洞口,由征东大将军曹休率领,将领包括张辽、臧霸、王凌等人。西路围江陵,由上军大将军曹真率领,将领包括夏侯尚、张郃、徐晃等人。中路攻濡须,由大司马曹仁率领,将领包括蒋济、曹泰、常雕等人。另派江夏太守文聘率偏师占据沔口,阻断南郡和江夏的联系。曹丕则坐镇宛城,遥控指挥。战线沿长江数千里相呼应,可谓规模空前,显示出了曹魏的强大国力。

曹丕三路伐吴——曹魏元老的谢幕演出曹丕三路伐吴——曹魏元老的谢幕演出

魏文帝曹丕

对于曹丕的此次南征,历来多有批评,通常有两方意见。其一是南征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那便是夷陵之战期间,当时倘若发起南征,可以与刘备两面夹击孙吴,形成一举灭国之势。其二是南征的时机尚未到来,孙吴乘夷陵战胜之余威,上下一心,并非可乘之机。

对于第一个意见,表面上批评的是曹丕贪心不足,不肯与刘备共分孙吴,实际上却是小看了刘备的政治敏锐性。刘备并非不顾大局之人,他发起东征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讨回荆州失地,与东吴重新划界,而非脑子发热真以为自己能灭掉吴国,因而刘备才会在攻下秭归之后驻军长达几个月没有发起军事攻击。只是最后双方都不肯顺着对方的意思妥协,才会演变成大战。倘若曹丕在孙刘夷陵对峙时发起南征,则正好用外力推动了双方完成和谈。

对于第二个意见,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东吴经历多次军事行动,如果说此时不是南征的时机,那么等吴军修整好之后就是南征的时机了吗?曹丕此时发起南征纵然无法对孙吴造成毁灭性打击,但有机会趁其疲敝,在部分战线获得利益。

因此,曹丕在此时发起南征并没有什么可指摘之处。

孙吴方面,早在夷陵之战刚结束时,孙权就应对潜在的曹魏南征危机做出了相应安排,朱然、徐盛、骆统、韩当、潘璋等夷陵之战参战将领都各回驻地严阵以待。等曹丕发起三路攻势之时,孙权命吕范督徐盛、全琮、孙韶等五军在洞口抵抗曹休,贺齐在后方接应,诸葛瑾、潘璋、杨粲率军救援江陵守将朱然,宗室将领孙盛占据中洲,守卫江陵,朱桓率骆统、严圭镇守濡须,对抗曹仁,孙权则亲自写信向曹丕求和。曹丕收到信后,用嘲讽的语气写了封回信,拒绝了孙权的请求。孙权于是不再对曹魏抱有幻想,便改元黄武,用起了自己的年号。

曹丕三路伐吴——曹魏元老的谢幕演出曹丕三路伐吴——曹魏元老的谢幕演出

吴大帝孙权

孙权的建国大业

这一战魏国东线和南线的将领几乎全员参战,而吴国也差不多集齐了除交州方面之外的所有人。

魏军的人员包括:

曹丕,36岁,魏帝,坐镇宛城指挥。

曹仁,55岁,大司马,假节,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率军攻濡须。

曹休,年龄不详,征东大将军,领扬州刺史,假节钺,都督诸军事,率五州兵马二十余军出洞口。

曹真,年龄不详,上军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率军围江陵。

夏侯尚,年龄不详,征南大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率军共围江陵。

臧霸,年龄不详,镇东将军,领徐州刺史,假节,都督青州诸军事,随曹休出洞口。

张辽,54岁,前将军,假节,随曹休出洞口。

张郃,年龄不详,左将军,假节,随曹真围江陵。

徐晃,年龄不详,右将军,假节,随曹真围江陵。

文聘,年龄不详,讨逆将军,领江夏太守,假节,受夏侯尚别遣沔口。

董昭,67岁,侍中,随曹丕驻宛城。

蒋济,年龄不详,东中郎将,随曹仁攻濡须。

赵俨,52岁,驸马都尉,领河东太守,典农中郎将,任曹休军师。

贾逵,49岁,豫州刺史,随曹休出洞口。

王凌,51岁,兖州刺史,随曹休出洞口。

辛毗,年龄不详,侍中,任曹真军师。

尹礼,年龄不详,东莞太守,随曹休出洞口。

曹泰,年龄官职不详,曹仁之子,随曹仁攻濡须。

常雕,年龄官职不详,随曹仁攻濡须。

王双,年龄官职不详,随曹仁攻濡须。

诸葛虔,年龄官职不详,随曹仁攻濡须。

石建,年龄官职不详,随夏侯尚围江陵。

高迁,年龄官职不详,随夏侯尚围江陵。

其他没有明确记载随同出征的人中,刘晔、苏则、黄权、许褚大概率在曹丕身边,杜袭则是负责军粮调度,满宠的记载比较混乱,很可能是在江陵或者沔口,吕虔、孙礼、孙毓等人应该也在曹休军中,后将军朱灵没有记载这期间的行动,联系战后文聘升任后将军的人事变动,朱灵此时多半已经去世。

人数方面,曹休所督的五州二十余军至少应该有十万人。江陵的夏侯尚手上有三万,派去屯兵沔口的文聘应当有至少一万,一同包围江陵的曹真数目不明,应该有三到五万。濡须的曹仁在最后发起进攻时,自己率领后备人员一万,前线曹泰带的人还可以分兵五千袭击中洲,此外还有蒋济的兵马,因而曹仁兵力应该在四万以上。综上,曹丕三路总兵力保守估计至少二十一万。

吴军的人员则包括:

孙权,41岁,吴王,先坐镇彭蠡水,后移驻江夏山。

吕范,年龄不详,前将军,领丹杨太守,假节,率军驻守洞口。

朱然,41岁,征北将军,假节,率军镇守江陵。

朱桓,46岁,裨将军,濡须督,率军镇守濡须。

诸葛瑾,49岁,左将军,领南郡太守,假节,公安督,率军救援江陵。

贺齐,年龄不详,安东将军,领新都太守,驻军新市,后支援洞口。

孙韶,35岁,扬威将军,领广陵太守,随吕范驻守洞口。

孙奂,28岁,扬武中郎将,领江夏太守,夏口督,驻军夏口。

韩当,年龄不详,威烈将军,驻军南郡东南。

潘璋,年龄不详,平北将军,领襄阳太守,率军救援江陵。

徐盛,年龄不详,建武将军,领庐江太守,随吕范驻守洞口。

全琮,25岁,偏将军,随吕范驻守洞口。

骆统,30岁,偏将军,随朱桓镇守濡须。

蒋壹,年龄官职不详,蒋钦之子,驻军南郡(具体位置不明)。

吾粲,年龄不详,参军校尉,随吕范驻守洞口。

周邵,年龄不详,骑都尉,周泰之子,随朱桓镇守濡须。

孙朗,年龄不详,定武中郎将,孙坚庶子,随吕范驻守洞口。

孙盛,年龄官职不详,率军镇守江陵中洲。

杨粲,年龄官职不详,率军救援江陵。

严圭,年龄官职不详,随朱桓镇守濡须。

黄渊,年龄官职不详,随吕范驻守洞口。

此外,陆逊这时驻军在离江陵不远的夷陵防备蜀军,并没有参战记录,步骘正在荆州南部平定武陵、零陵、桂阳三郡的叛乱,潘濬应该也在随同平叛,夷陵之战中表现出彩的孙桓屯兵牛渚,防备魏军从历阳渡江,吕岱接替步骘镇守交州,周鲂在钱塘平定当地盗贼彭式作乱,胡综、徐详、陈修、丁奉都有疑似从征的记录,丁奉在江陵战区,前三人则可能陪同孙权出征。

人数方面,洞口吕范督五军,再加上后来的贺齐,兵力应该有四万左右。江陵孙盛率领万人,朱然在经历消耗战后城内有接近五千能战之士,所以江陵城中也应该有万余人,加上诸葛瑾、潘璋、杨粲、韩当等人的,江陵战区的吴军应在三四万以上。濡须的朱桓在分兵救羡溪后依然有五千人守城,加上骆统、周邵带的是凌统和周泰的部曲,这一路人数至少上万,而且战斗力很强,加上夏口的孙奂以及孙权自己带的本队,吴军的参战人数虽然远少于魏军,但也应该有十万人的样子。

曹丕三路伐吴——曹魏元老的谢幕演出曹丕三路伐吴——曹魏元老的谢幕演出

枕戈待旦的孙权

综上,这次战争的规模远超以往,双方将领人才济济,且交战时间持续近半年,堪称盛况。孙权刚被册封为吴王,曹丕就为他导演了这么一出气势磅礴的建国大业,足见曹丕对他的重视。

曹丕的思路

十一月,曹丕抵达宛城并停驻。这里离荆州的江陵战场最近,可见江陵是曹丕最关注的一个战场。江陵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北通襄阳宛城,南达荆南交广,东连沔水江夏,西临益州三峡,可谓是四通八达的战略节点。当年周瑜、吕蒙、刘备发起战争抢破头了就是想要这个地方,曹丕对此次南征抱有的最大期待自然也是占领江陵。

曹丕三路伐吴——曹魏元老的谢幕演出曹丕三路伐吴——曹魏元老的谢幕演出

曹丕的野望

孙权也不敢怠慢,江陵守将乃是孙权的同学朱然,宿将朱治的养子,此人曾在濡须大坞三关屯兵防备曹操的亲自进攻,还在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中立功,被吕蒙夸赞胆守有余,是忠诚和能力都无可挑剔的大将。同时孙权令孙盛率领万人把守江陵城西的中洲,与江陵城相呼应,又命韩当等人率兵与江陵互为犄角,加上正在驰援的诸葛瑾、潘璋、杨粲,一切看上去都很稳妥。

中路的情况就不太乐观了。中路的阵容是曹魏大军中最弱的,其中曹泰是曹仁的儿子,常雕只在这一战出场过,实力不明,能排得上号的只有曹仁和蒋济。而蒋济虽然文武双全,但也是初次领兵。不过曹丕这样安排自然有其道理,那便是因为中路的主将曹仁是当时的曹魏的头号将领,无论资历还是战功都是曹休和曹真所无法比拟的,曹丕对他自然完全放心。而孙吴这边则显得捉襟见肘了点,因为主力部队在洞口和江陵,濡须有记载的参战将领只有朱桓、骆统、严圭三人。

濡须是孙吴在长江以北巢湖以南的军事重镇,是孙吴北伐的重要节点,孙权历次进攻合肥都要从这里经过。如果拔掉濡须这个据点,吴国的进攻能力将被大大削弱。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曾经三征濡须,除了最后一次拿下了居巢县,其余两次都无功而返。算上这次,已经是曹魏第四次进攻濡须。

濡须守将朱桓是个值得一提的人。他虽姓朱,但和朱然并非同族,朱然出自丹杨朱氏,而朱桓则出自吴郡朱氏。当时吴郡有四大家族,分别是顾、陆、朱、张,被称为吴之四姓。这四大家族门风各不相同,被后人总结为:张文朱武陆忠顾厚。朱家以出武将闻名,而朱桓就是朱家武将中的佼佼者。

朱桓和关羽、魏延颇为相似,这三人都擅长养士卒,手下有一只忠诚且强悍的部队,又智勇双全,且性格孤傲,耻为人下。魏延和同僚杨仪刘琰产生过纠纷,朱桓和全琮、胡综不睦,关羽更是不愿与马超、黄忠相并列。且三人自视甚高,看不起敌人,用兵也比较冒险。魏延曾把夏侯楙贬得一文不值,自比韩信提出子午谷奇谋,朱桓更狠,他连曹仁都瞧不上,石亭之战前还请兵扫平淮南,关羽直接用犬子来形容孙权的儿子,襄樊战役一通操作威震华夏然后把自己给打没了。因此,朱桓虽兵少,他却并不认为自己处于劣势。

曹丕三路伐吴——曹魏元老的谢幕演出曹丕三路伐吴——曹魏元老的谢幕演出

朱桓

少年曹休之烦恼

三路准备妥当后开始进攻,然而谁都没想到的是,最先让曹丕捏一把汗的却是曹休。曹休所在的地方曹魏称为洞浦,孙吴称为洞口,双方都是用的简称,这个地方正式的名称应该是洞浦口。这个地方的具体位置在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根据交战将领的相关史料推断,应该是在京城(也称京口、丹徒、徐陵)也就是今天的江苏镇江对岸,是长江沿岸的重要渡口之一。这里离曹丕所在的宛城最远,靠近吴国后来的国都建业,而且这是三路伐吴当中唯一一路直接在长江里展开的战斗,双方主要都是水军,因而吴军优势最大。

综上,这是三路伐吴中曹丕对战果最不抱希望的一路,曹休所要起到的作用只是牵制这一带的吴军,使其无法支援附近的战场。为了更好达成这个目的,曹丕还专门把孙权的克星——合肥狂战士张辽放在了这一路,实际上张辽之前已经患了重病,此时已经病入膏肓,已经难以有所作为。但孙权听说张辽也在后,被吓得不轻,敕令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可以说这一路已经成功起到了很强的威慑效果。然而,曹休这时寄来的一封信却让曹丕吓得不轻。

曹丕三路伐吴——曹魏元老的谢幕演出曹丕三路伐吴——曹魏元老的谢幕演出

曹休

曹休的信上写道:臣希望带领精兵渡江,虎步江南,因敌取资,到时必然马到功成,如果臣战死他乡,请陛下不要挂念。看着这封遗书般的书信,曹丕气的不轻:老子派你去搞牵制,你却想当敢死。但曹丕又生怕曹休真这样干了,赶忙派使者快马加鞭前去阻拦。

关于曹休这个人还是有必要介绍一下,不然大家可能以为曹休只是放个嘴炮。曹休是曹洪的侄子,曹丕的平辈,年轻时就随曹操征讨,积累了不少经验。曹休用兵风格大胆果断,曾在下辨之战中主动出击,斩杀蜀将吴兰,令张飞、马超不得不退兵。后来曹丕派他镇守扬州,他刚到任就率兵进攻孙权屯驻历阳的部队并取胜,然后甚至派人渡过长江袭击孙权在南岸的军营。曹休大约是曹魏将领中唯一一个在长江南岸取得战果的人。因而这次他打算故伎重演,再次渡江袭击孙吴,也就是说,他写给曹丕的信搞不好是认真的。

然而前文已经分析了,曹丕的东路军目的并不在于渡江。且不说这里驻扎了吕范、贺齐、全琮、徐盛等宿将,凭曹魏的小型战船难以抵对,就算是真打过去了,对岸是孙权经营多年的丹杨和吴郡,孙家在这里根深蒂固,没有大军做接应根本无法占领。所以曹休可算是把曹丕给急死了。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就是出人意料,曹休的机会还真来了。

在十一月的某天,江上忽然刮起了大风,吹断了孙吴战船的缆绳,船只被吹到江中,曹休马上率领诸将出击,吴军战败,数千人掉入水中溺亡。吴军于是紧急撤回南岸,曹休见形势大好,命臧霸率领万人渡江,在南岸与吴军展开战斗,全琮、徐盛等人拼死防御,但由于之前的大风已经被打乱阵势,因而显得很被动。这时,孙权同父异母的弟弟孙朗又不慎烧毁己方器械,令吴军战况更为不利,最终又付出几千人战死的代价,吴军终于将臧霸赶回江北。虽然全琮、徐盛在追击臧霸的过程中斩杀魏将尹卢,杀敌数百,但和所损失的人员物资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曹丕万万没有想到曹休居然在洞口取得了大胜,开张大吉自然令曹丕欣喜万分,然而此时却传来悲报:张辽在此战后病情加重,不幸离世,享年五十四岁。曹丕更想不到的是,这次胜利居然成了三路伐吴中的最大战果。

曹丕三路伐吴——曹魏元老的谢幕演出曹丕三路伐吴——曹魏元老的谢幕演出

张辽

孙吴方面,吕范将闯祸的孙朗送到了孙权处,孙权大怒之下将其软禁,孙朗的这份牢饭一直吃到了去世。而之前一直在上游的新市驻防的吴将贺齐听说吴军在洞口大败,马上率军前来接应。贺齐战功赫赫,善于用兵,其船队整齐划一,毫发无损,加之贺齐这人喜好威仪,于是把船队装扮得十分威风。曹休在北岸看到如此情景,感到吴军不太好对付,于是暂时打消了渡江的想法。

江东李云龙

在濡须方面,曹仁率军从西攻取濡须,派蒋济率领人马顺流前往濡须东北的羡溪,做出大军进攻羡溪的架势。朱桓于是派兵救援羡溪,然而朱桓马上醒悟过来这是曹仁引诱自己分兵的计策,便赶紧派使者追回救兵。救兵尚未追回,朱桓又得到消息说曹仁的大军离濡须只有七十里远,当时朱桓手下只有五千人马,全军因而感到恐慌。朱桓知道,展现大将责任的时候到了。

曹丕三路伐吴——曹魏元老的谢幕演出曹丕三路伐吴——曹魏元老的谢幕演出

信心十足的朱桓

朱桓召集众人,对他们说道:两军对战,决定胜负的关键在于将领,而非数量,你们认为他曹仁用兵比得上我朱桓吗?兵法上说,战斗中,防御的一方只需要半数就能抵抗住进攻方双倍的人马,而且这还说的是平原上没有城池,双方军队同样勇敢且号令一致的情况。如今曹仁既没我聪明又没我勇敢,他的士兵胆子又小,千里迢迢赶来,正是人困马乏的时候。我们占据坚城、前有大江、后有高山,以主制客,此乃百战百胜之势。就是曹丕亲自前来,又有何惧,怎么会怕他区区一个曹仁!

朱桓的发言可谓狂妄,但也不乏道理,更重要的是,部队的士气被鼓舞起来了,加之朱桓平时善待士卒,众人有了对打赢防守战的信心。

朱桓故意偃旗息鼓引诱曹仁来攻,曹仁便派曹泰率军攻城,朱桓亲自防守,曹泰无法攻下。而之前派出的救兵这时也回来了,中路陷入对峙,魏军的牵制计划实际上已经宣告破产。

对于曹仁为何不亲自率兵进攻濡须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以做三点解释,第一是曹仁作为大军主帅,魏国的军界第一人,没有亲自犯险的必要,加上儿子曹泰日后也将是曹魏的重要人物,这是个锻炼他的机会。第二则与张辽相同,虽然史书上没有明说,但曹仁此时也应该已经处于重病之中,因为明年三月,曹丕宣布撤军仅十一日,曹仁就病故了。第三则属于事后诸葛,以濡须地形之难攻,朱桓之善战,即使曹仁亲自指挥攻城,也大概率是无法拿下的。

曹丕三路伐吴——曹魏元老的谢幕演出曹丕三路伐吴——曹魏元老的谢幕演出

曹仁

心塞的跨年夜

西路也是最重要的一路,这一路大将级别的将领就有曹真和夏侯尚两人,加上徐晃、张郃这种曹操时期的元老将领,这一路的豪华配置体现出曹丕势在必得的决心。曹真在率兵包围江陵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命张郃率兵进攻城西中洲上的孙盛,其余人则负责切断朱然和吴军其他将领的联系。

曹操父子历次南征都喜欢把时间选在冬季,这是有很深一层考虑的。曹魏占领的是北方,其士兵不善水战,因而如果用水军和孙吴硬碰硬,那便是自取灭亡。而当冬季水流减缓、水位降低、甚至河流结冰时,吴军的水军优势便大为削弱,魏军可以逼吴军在陆上同魏军进行自己所不擅长的步战。因而每次曹魏南征时,孙吴最艰难的便是前几个月,只要这几个月苦撑过去,等到冰雪消融,水位渐涨,水流变急之后,水战王者孙家军便会从冬眠中醒来,给曹魏以致命打击。但是,起码现在占优势的是魏军。

张郃趁着冬天水位下降,率领步骑直接过河来到中洲,对孙盛发起进攻。孙盛虽然立坞进行防御,但毕竟不是张郃对手,形势岌岌可危。

曹丕三路伐吴——曹魏元老的谢幕演出曹丕三路伐吴——曹魏元老的谢幕演出

张郃

此时的吴军,在三路都陷入劣势。孙权虽远在武昌坐镇,但也关心前线形势,感到忧心忡忡。虽然目前看来三路人马都还能勉强应对,但如果此时刘备再次率兵前来,那么变数就大了。于是孙权在十二月派太中大夫郑泉出使刘备,希望和蜀汉恢复往来。

江陵中洲的战事持续到次年正月,孙盛被张郃所击败,张郃成功占领中洲,对江陵的包围成形,江陵完完全全变成一座孤城。

诸葛瑾见形势危急,赶紧派兵渡河前往中洲救援朱然。结果因诸葛瑾不善用兵,遭到夏侯尚率军夜袭,夏侯尚水陆夹攻,并放火烧毁诸葛瑾战船,诸葛瑾无奈退出中洲。夏侯尚则造浮桥通行中洲,继续增兵,最终增兵至三万人,牢牢占据了中洲。诸葛瑾、潘璋、杨粲面对此情此景皆无能为力,再没有谁能够救得了朱然了,除了朱然自己。

加固包围后,曹真开始猛攻江陵。此时朱然已经守城长达四个月,人困马乏,更糟糕的是城中还发生了瘟疫,朱然军中不少人患了肿病,只剩五千人还能战斗。曹真开始堆起土山,往城中射箭,又开凿地道准备挖入城内,朱然不但没有胆怯,还一边战斗一边激励士兵,甚至趁曹真不备率兵出城击破曹军两个营屯。在朱然的苦苦坚持之下,江陵危而不倒。

此时在关注度最低的江夏方面,孙权因为战况紧急,下令收缩防线。吴军从安陆、新市、云杜、竟陵等几个沔水以北的县撤出,这些县通通被魏国所占领,再也没能要回来。期间,救援江陵的蒋钦之子蒋壹也临阵战死,吴军此时已是最为艰难的时刻。然而,转机已经来临。

曹丕三路伐吴——曹魏元老的谢幕演出曹丕三路伐吴——曹魏元老的谢幕演出

朱然

苏醒的王者

时间悄然来到了三月,冰雪消融加上春雨降临,中路攻濡须的曹仁已经意识到必须马上和朱桓做个了断了,否则形势将对自己越来越不利。于是命曹泰加紧对濡须城的进攻,同时命常雕督诸葛虔、王双二将带领五千人马进攻濡须中洲,自己则率领一万人在后坐镇。濡须中洲是朱桓军将士家人所住的地方,曹仁认为此举必定重挫朱桓军的士气。然而蒋济却极力反对,他向曹仁提出,中洲在吴军下游东岸,如果吴军从上游攻击常雕等人背后,魏军必将自取灭亡。但曹仁坚持己见,执意执行。

朱桓发现曹仁的行动后,瞬间察觉其漏洞,便趁常雕上岸后亲自率军夺走其战船,断绝了常雕等人的后路。曹泰见朱桓出城便率军急袭濡须,朱桓派骆统、严圭进攻常雕,自己亲自和曹泰交战。最终吴军大胜,常雕被斩,王双遭生擒,曹泰军营被烧,狼狈退走,魏军损失千余人,中路军士气大挫。

这一战的失利意味着中路军已经完全失去攻占濡须的可能性,这对于三路伐吴大计是惨重的打击。

江陵方面,朱然守城已达半年,城内损伤惨重,粮草也已经见底。江陵县令姚泰对守城失去信心,内通曹真,被朱然发觉,按军令斩首。城内如此人心惶惶,按理说破城只在旦夕之间,但也有人不这么认为。

第一个是潘璋。虽然之前在夏侯尚和张郃占领中洲期间,潘璋等人一直无法对朱然进行援助,但此一时彼一时。随着春天的来临,中洲的地势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中洲是江水中泥沙冲击而成的小岛,在冬天枯水期时,中洲四周江水浅且窄,士兵战马通行都很容易,而现在却变得又深又宽,需要从浮桥通过。中洲上屯着三万人马,却只有一座浮桥相通,如果能对中洲施展火攻,那么洲上的魏军将无处可逃。于是潘璋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他率军来到中洲上游五十里处,砍下芦苇百万捆,绑成大筏,想靠芦苇顺流而下施展火攻。如果这一计划实现,将对中洲上的魏军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曹丕三路伐吴——曹魏元老的谢幕演出曹丕三路伐吴——曹魏元老的谢幕演出

潘璋

然而,另一个人也看出了魏军的破绽。

此人是董昭,曹魏老臣,这时担任侍中,在曹丕身边给他出主意。他看出中洲上的魏军因为早已孤军深入,此时已经岌岌可危,一旦浮桥被切断,中洲遭袭击,他们将无处可逃。加之江水不断上涨,如果淹没中洲,不必等吴军出击,魏军直接就自动被淹没了,因此,要撤军只能越快越好。曹丕听后如梦初醒,命令夏侯尚赶紧撤离。

魏军撤退的消息传来,潘璋自然失望万分,但中洲旁的诸葛瑾可没有失望的时间,他随即率军追击,趁人还没撤完能追一个算一个。魏军因浮桥狭窄,通行不畅,面对吴军的追击溃不成军,将军石建、高迁仅以身免。在魏军撤出后仅十日,果然水位暴涨。而因为夏侯尚的撤离,魏军的包围圈出现缺口,诸葛瑾等人得以接应朱然,江陵城已然无法攻下。

这样东路的曹休也无法有所作为,于是曹丕下令撤军,三路伐吴宣告失败。孙权也无力再战,借坡下驴,重遣使称臣,这次不像前几次只是口头服软,而是下了血本,贡品如下:奉贡明珠百筐,黄金千镒,驯象二头,或牝或牡,扰禽鹦鹉,其他珍玩盈舟溢航,千类万品

曲终人散时

此战,孙吴在三处都陷入苦战,江陵和洞口更是惨胜,但最终还是成功击退了魏军,保住了江陵和濡须两大战略要塞。朱然凭借守城的战功名震曹魏,中路的朱桓和西路的全琮也因为此战脱颖而出,和陆逊一起成为孙吴军队的支柱。

曹丕撤军的次月,陆逊及丞相孙邵率领百官劝进,希望孙权称帝,但被孙权拒绝。孙权知道,这次虽然能勉强击退魏军,但下次却不一定能,稳妥的方式依然是联刘抗曹,而一旦称帝,蜀汉同意重修盟好的可能性又会降低。同月,刘备在白帝城驾崩,孙权派立信都尉冯熙前往吊唁。

六月,孙权派贺齐率领糜芳、刘邵攻下魏国的蕲春,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己丢失沔北四县的损失。十一月,诸葛亮派邓芝使吴,孙刘再次订立盟约。

曹魏方面,继张辽病死军中之后,曹仁也在撤军当月病逝,曹魏元老里两大名将一同离世。三年后夏侯尚因为纠结于私人问题而英年早逝,和他同一年去世的还有差点翻脸的铁哥们曹丕。接下来的几年中,徐晃、曹休、臧霸、文聘、曹真以每年一个的速度稳定去世,追梦少年曹休在洞口之战后终究没能再次完成渡江的壮举。而张郃却是老当益壮,在同辈人死得差不多之后成为了魏军主力,就在谁都不知道这老头到底有多能活的时候,他在曹真去世的同年因为膝盖中了一箭也不舍地离开了人世。那个被朱桓生擒的王双后来被孙权放回了魏国,在陈仓之战时被诸葛亮射杀,另一个老头董昭则越活越来劲,在张郃死后五年才以八十一岁高龄离世。最后剩下的两人是蒋济和王凌,他们后来都官至三公,位极人臣,然后都因司马懿而死。

三路伐吴,成为了这些人聚在一起的最后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