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他位列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在曹操生前就成为四方将军,升迁速度是比较早的(还有一个是乐进,其余三人成为四方将军都是曹丕时期),而且还有假节钺的政治待遇(其余四个人只有假节)。所以于禁一直被视为“五子良将”之首。然而于禁本身的军功在“五子良将”中并不算最显赫,最后还因为一场大败而晚节不保。那么于禁为什么受到曹操的特殊重视呢?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于禁的表现
在曹操集团当中,除了诸夏侯曹氏,“五子良将”在曹操创业时期的表现大概是最活跃的。所以陈寿将他们合列一传,“五子良将”的称呼而由此而来。与蜀汉、东吴方面的史料相比,曹魏的史料要详实很多,记录的“五子良将”的表现非常丰富。下面小编就简单来介绍一下于禁的表现。
东汉初平四年到兴平元年(即公元193年到194年),曹操两征陶谦的时候,于禁攻拔广戚。
兴平元年到兴平二年(即公元194年到195年)的“兖州之变”中,于禁跟随曹操与吕布交战,在濮阳城外攻破吕布两个军营;率领军队击败吕布部将高雅;跟随曹操攻拔寿张、定陶、离狐、雍丘。
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跟随曹操镇压豫州黄巾余党,斩杀渠帅刘辟、黄邵等人。
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跟随曹操进攻宛城张绣,结果遭遇失败。于禁在撤军途中处置趁乱抢劫的“青州兵”维持军纪;同年曹操与袁术爆发“蕲阳之战”,于禁跟随曹操击败袁术大军斩杀桥蕤等四将。
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跟随曹操复征张绣,再次以失败告终;同年曹操进攻吕布,于禁从攻下邳消灭吕布。
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于禁与史涣、曹仁渡河进攻射犬,消灭亲附袁绍的眭固。
在“官渡之战”当中,于禁作为先锋,率领两千人镇守延津,刘备脱离曹操占领徐州,曹操亲自进攻刘备,于禁坚守延津阻止袁绍军队南下;率领游军焚烧三十余屯,消灭数千军队,降服袁绍部将二十余人,在杜氏津击破袁绍别营;在“官渡之战”的白热化阶段,袁绍乘高射击曹操军营,于禁监督筑造土山与袁绍对抗。
建安七年(即公元202年),刘备受刘表的支持北伐到叶县,于禁与夏侯惇、李典驱逐刘备,虽然逼退刘备,但几乎被刘备所没。
建安十一年(即公元206年)。曾经归附曹操的徐州豪强昌豨复叛,于禁率领军队进攻昌豨不力,曹操又派遣夏侯渊与于禁并力击败昌豨。
建安十四年(即公元209年),于禁、臧霸、张辽、张颌等人镇压淮南一带的山贼豪强。于禁进攻梅成,梅成先降后叛,投奔另外一支势力陈兰。于禁运粮给张辽、张颌,张辽一举消灭梅成、陈兰。
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关羽围攻樊城。于禁率领中军七军三万人支援曹仁,结果全军覆没被关羽俘虏。虽然后来于禁重回曹魏,但还是受到曹丕的折辱忿恨而死。
于禁的表现在“五子良将”中的水平
于禁的战绩在上面林林总总列举了一大堆,除了最后“襄樊之战”中的失败以外,可以说是军功赫赫。不过探究其含金量,或许距离“五子良将”之首的预期还有一定差距。于禁虽然有很多胜利,但是从上述的内容也能够看出,大多数都是从攻的表现,或者是一城一地的得失。
而有一些战绩虽然是胜利,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比如建安七年与刘备的“博望坡之战”,虽然达到了目的,但是过程十分狼狈。刘备烧营伪遁,只有李典看穿刘备的计划,夏侯惇、于禁不顾李典的建议,坚持追击刘备,结果被刘备包围,幸亏李典的支援才脱离危险;进攻梅成时被梅成诈降,导致梅成、陈兰汇合一处。虽然后来于禁有运粮之功,但显然还是不如张辽强攻天柱山来的亮眼。于禁所有的战绩当中,或许只有“官渡之战”中的表现最有含金量了。
而“五子良将”其他四人的表现呢?小编个人认为可能是要高于于禁的。从整体上来看,张辽、乐进、张颌、徐晃都有独当一面指挥某个重要战役的胜利的经历,成为自己的成名战。徐晃在于禁全军覆没后率领军队支援樊城,成功遏制关羽的攻势;张颌击败马谡、控制街亭,导致诸葛亮一伐的彻底失败。
当然张颌、徐晃表现的高峰的时间比较晚,那么不妨看看张辽和乐进的表现。乐进的记载虽然比较少,但是仍然有挫败关羽的“青泥之战”;至于张辽的表现就更加辉煌,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的“白狼山之战”中大破蹋顿,解决三郡乌桓的威胁;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的“合肥之战”中与乐进、李典等人以七千人击退孙权的十万大军,张辽的表现尤为突出,甚至差一点俘虏孙权。相比较之下,于禁这个“五子良将”之首的表现就黯淡一些了。
于禁为什么被曹操尤为重视
在“五子良将”之中,于禁受到曹操的尤其重视,被封为左将军,迅速地跻身四方将军之列。虽然乐进也成为右将军,与于禁同级。但是于禁被授予假节钺的权力,而乐进只有假节。所以于禁的地位还是比乐进略高一些。同期的张辽为征东将军,张颌、徐晃皆为杂号将军,又都是假节,地位还是要低于于禁。那么看上去战绩并不十分辉煌的于禁,为什么地位如此卓然呢?小编认为有三个原因。
首先于禁资历很老,属于曹操的嫡系。在“五子良将”中,张辽、张颌、徐晃都属于降将出身,乐进跟随曹操起兵,自己还招募一千军队;于禁虽然最早是鲍信的部下。但是鲍信和曹操的关系非常亲密,鲍信又是为曹操战死。所以于禁也算是曹操的嫡系。很明显曹操对待嫡系与对待降将的态度有所差别,所以于禁和乐进才成为四方将军。
其次于禁虽然战绩并不十分辉煌,但是治军甚为严整。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宛城之战”。张绣先投降曹操又反叛,曹操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大军溃散奔逃。于禁则且战且退。在这个过程中青州黄巾出身的“青州兵”纵兵劫掠。于禁先整治这些“青州兵”,在“青州兵”告状的时候,于禁仍然坚持建立营垒防备敌军,然后再向曹操辩白,由此受到曹操的重视。另外曹操麾下有一个将领叫做朱灵,是袁绍部将出身。曹操猜忌朱灵,想要收朱灵的兵权,也是派遣“有威重”的于禁来执行。
最后还有一件事,就是对昌豨的态度。昌豨原本是徐州豪强,对曹操是降了又叛,叛了又降。但是曹操对昌豨的态度非常宽容,包括对臧霸等其他徐州豪强的态度都很宽容,担心徐州再度失控,所以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处置昌豨。昌豨最后一次叛乱被夏侯渊、于禁击败,他和于禁有交情,所以投降于禁。其他将领都认为可以将昌豨送到曹操那里,估计最后的处理还是不了了之。而于禁则以“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军令处死昌豨。虽然这个举动受到后世史学家的批评,但确实是为曹操做了一件想做但不好做的事情。于禁因此受到曹操的重视也是很好理解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