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第五期《越绝书》中“方志里的中国”,迎来第六期《齐民要术》的“农业里的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在观众的翘首期待中再度上新,豆瓣评分一路上涨,目前已达到9.1分。

“节目组仿佛没有创作天花板”“我愿称典籍为行走的历史课堂”,在声声褒奖中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一档以看似有些“高冷”的典籍为题材的文化类节目,为什么能够获得观众的持续好评?在影视产业观察看来,核心原因在于节目在选题、模式结构、叙事等维度进行了巧妙的搭配和融合式创新,运用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化形式重新讲述埋藏在历史尘烟中的典籍故事,让文字生动,使典籍焕新,从而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圈”传播。

《典籍里的中国》把冷门做成热“典”,央视做对了什么?-风君娱乐新闻

《典籍里的中国》把冷门做成热“典”,央视做对了什么?-风君娱乐新闻

典籍选题多元化

绘就丰富、立体的中华文明精神图谱

“典籍”是节目的题眼,也是内容的核心,因此对典籍的选取至关重要。纵观《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选择的典籍,可以看出创作团队进一步打开了思路,除了《永乐大典》《汉书》《礼记》《诗经》这样举世公认流传千古的中华文化典籍,也选取了一些较为冷门,但实则同样富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把冷门做成热“典”,央视做对了什么?-风君娱乐新闻

第六期挑选的《齐民要术》就是这样一部大众不甚熟悉,但实则意义重大的古籍。它汇集了古代先民农业生产和开拓的智慧,涉及农、林、牧、渔、副等方面,大到农耕思想的天时地利,中到农林牧渔副的各项技术,小到一道饭菜如何做,可以说概括了百姓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农耕文明可谓中华文明的根脉,在乡村振兴正在成为新时代中国重要国家战略的当下,《典籍里的中国》让《齐民要术》这样一部农学方面的经典古籍走进大众的视野,引领观众探寻中国农耕文明要义和起源,可以说是一个正逢其时又意义深远的选题。

《典籍里的中国》把冷门做成热“典”,央视做对了什么?-风君娱乐新闻

而回顾第五期选取的《越绝书》,也是一部相对冷门的古籍。《越绝书》作为关注古代吴越地区的史志,鲜有人知,但“一方之志,始于《越绝》”,《典籍里的中国》将目光投向史志这一领域,让观众注意到《越绝书》中既包含着古代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也蕴含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历史故事和精神力量。通过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和专家们的深入解读,将这部鲜有人知的史志的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经由节目的展现和传播,这期节目让广大观众受到“不屈不挠”的精神洗礼。

不同典籍反映出中华文明的多彩面貌,正是借助第二季节目更为多元化的选题角度,《典籍里的中国》绘就出更加丰富、立体、完整的中华文明精神图谱,也得以圈粉不同文化圈层的观众。

《典籍里的中国》把冷门做成热“典”,央视做对了什么?-风君娱乐新闻

古今对话趣味化

在情景式重现中引发观众共情

如果说对典籍的多元化选取让《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内容更加饱满,富有雅俗共赏的审美风格,那么节目中古今对话的情景式呈现则是让典籍中的文字“活”起来的艺术创新,是引发观众共情、激发观众热爱的现代视听演绎。

《典籍里的中国》把冷门做成热“典”,央视做对了什么?-风君娱乐新闻

“一部典籍、一个人,一段跨越时空的故事”是《典籍里的中国》的模式核心。节目围绕典籍展开,邀请演员担任古代读书人,借助话剧表演完成历史场景的情景再现,观众可以跟随“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的脚步走进场景中,实现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

《典籍里的中国》把冷门做成热“典”,央视做对了什么?-风君娱乐新闻

在情景再现的过程中,创作团队通过深入调研,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化演绎。在第六期节目中,选取了《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宁理饰)作为主要人物,他身为后魏高阳太守,以成为“循吏”为信念。所谓“循吏”就是重农宣教、所居民富的地方官。贾思勰在饥荒肆虐的北魏末年著就《齐民要术》,为的是向百姓谋生提供方法,既体现出一方父母官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也表达出一个知识分子“为生民立命”的不懈追求。选取他作为情景再现故事的主人公可以说再合适不过。

但历史上有关作者的记载却只有书中署名的10个字——“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节目组向相关专家请教和讨论后,根据《齐民要术》所述内容,结合北魏的历史背景,对贾思勰的故事进行合理化想象,按照专家的推测增加了可能是贾思勰同族兄弟的北魏大臣贾思伯这一角色,又创造出了弟弟贾思有,把兄弟三人的感情与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的传奇故事有机结合。通过一盘浓缩着兄弟情感的“炒鸡蛋”,观众得以更加感同身受地走进贾思勰立志笃行的一生。

《典籍里的中国》把冷门做成热“典”,央视做对了什么?-风君娱乐新闻

古今对话的情景式呈现,拉近了观众与历史人物的距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长河虽横亘在古人与今人面前,却无法阻隔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典籍里的中国》以一个个传奇故事的情景式呈现,让观众沉浸式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进而对典籍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典籍里的中国》把冷门做成热“典”,央视做对了什么?-风君娱乐新闻

跨界融合时尚化

以融媒体形式创新节目审美表达

在故事化的情景重现这一核心模式之上,《典籍里的中国》进一步融入了多种艺术表达方式,以“文化访谈+戏剧+影视化”的多媒介形式完成跨界融合,在厚重的历史感、前沿的科技感、鲜明的时代感的交织下让节目呈现出崭新的样貌。

在最新一期《齐民要术》中,节目伊始的访谈间以专家访谈的形式介绍了典籍的相关知识,从《齐民要术》的书名释义到作者生平,再到典籍的历史地位,最后到具体内容的精要解读,在十几分钟的时间内观众与观访间的演员一同进行了观看聆听,了解到这部典籍的背景。

《典籍里的中国》把冷门做成热“典”,央视做对了什么?-风君娱乐新闻

随后,节目的话语空间进入典读间的齐声诵读,在解读与诵读的结合下,观众得以进一步理解《齐民要术》的精义所在,齐声诵读也有机会让观众参与其中,加深对典籍的印象。进而,演员宁理饰演贾思勰、杜源饰演贾思伯、宿宇杰饰演贾思有进入戏剧空间,以戏剧形式开始演绎北魏时期的传奇故事,观众则在撒贝宁的引导下重新见证历史。

同时,戏剧演绎中还穿插了现代影像,比如现代家庭日常吃炒鸡蛋的场景,载人航天飞船中航天员展示太空生菜的场景等等,现代影像与历史场景的交织,增加了节目的时空穿越感。既有观众跟随撒贝宁的脚步穿越到重塑的历史现场,也有历史人物在撒贝宁的展示中看到未来的生产生活景象,未来与历史形成了有趣的互文。与此类似,第四期《诗经》中撒贝宁带领毛苌(吴樾饰)见证两千余年后河北省河间市诗经村丰收节村宴的场景,第五期《越绝书》中撒贝宁用手机为杨慎(刘佩琦饰)展示《三国演义》电视剧,并形象地向后者解释手机是后世之人的“千里眼,顺风耳”的场景等等。

《典籍里的中国》把冷门做成热“典”,央视做对了什么?-风君娱乐新闻

从访谈间、观访间到典读会,再到戏剧空间与展示的影像空间,《典籍里的中国》打造了多个空间,跨界融合的多媒介表述涵盖了传统节目形态中的访、谈、演、播、说、评、诵等多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在形式上都具有相应的传播作用:访与谈让典籍的解读更具专业性;演与播则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说与评使知识的传播更显权威性;诵则实现了观众的参与性……《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多样的表达方式深度挖掘典籍中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也满足了观众对具有新鲜感的节目形态的需求。

《典籍里的中国》把冷门做成热“典”,央视做对了什么?-风君娱乐新闻

总的来说,《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通过有针对性地选取不同文化面向的典籍进行合理搭配,注重节目中富有仪式感和趣味性的情景式呈现,借助“文化访谈+戏剧+影视化”的多媒介表达方式,使一部部典籍实现了成功“焕新”,让它们重新“活”在大众眼前,更“活”在大众心里。典籍,在这档节目中借由现代媒介的情景化呈现与通俗化解读“破圈”传播,为更多的节目创作带来启示。

— THE END —

作者 | 彭侃 张义文

主编 | 彭侃

排版 | 石琼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