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特地看了一下网上对于卫瓘的评价,几乎是一面倒地将其列为大奸大恶之徒,也有人将其和贾充列为同一类人士。

关于卫瓘的争议其实也是一直不断的,在真正解读这个人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要搞清楚此人的生平历史,从他的为人处世以及政策方针来看待问题。当然每个人的想法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不同,因而笔者的看法或许并不能代表主流意见,事实上卫瓘虽然在他的从政生涯之中有污点,然而其和贾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贾充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往往会根据皇帝的心意来决定下一步走向,故而贾充有谄媚等恶语来评价他。而卫瓘在重大事情面前还是优先考虑的是国家利益,虽然他可能最终不能和皇帝达成一致。不过该说还是要说,这就是卫瓘。

正史如何客观的评价卫瓘(分析卫瓘的人物性格)-风君娱乐新闻正史如何客观的评价卫瓘(分析卫瓘的人物性格)-风君娱乐新闻

如果说真要给卫瓘定义的话,笔者对他的意见为“正直的小人”:

正直指的是他在某些大是大非问题上的不含糊;

小人指的同样是他在某些事情上的私心而引发了很严重的后果。

故而笔者对其有如此之评价,今天我们来聊聊卫瓘其人:

​小人卫瓘的一面:因私心冤杀邓艾,卫瓘抹不去的污点

真的要说起卫瓘受争议的源头,就应该是伐蜀之战上对于邓艾的处置不公了。诚然钟会欲图自立谋反,他的死可谓是死有余辜,然而邓艾之死却不得不说是一件冤案,并且在平定钟会的部众之后没能很好的约束其手下将士导致原本太太平平的成都转眼间变成了人间炼狱,让这座本来充满生机的城市蒙上了阴影,所以伐蜀之战的卫瓘其至少有两大过失:

对邓艾处置不公,导致魏国的失去了一员良将;

没有约束部众,让原本缴械投降成都百姓以及原蜀汉官吏遭遇了一场无妄之灾。

撇开第二点暂且不谈,此段落来聊聊卫瓘杀邓艾一事,关于此点我们首先就要搞清楚的是卫瓘因何要杀邓艾:

一种说法是杀邓艾然后独占伐蜀之战后的功劳;

也有一种说法是因参与构陷邓艾怕被邓艾报复,故卫瓘彼时已经顾不上自身的名士之身份,先下手为强诛杀了邓艾;

不过对于第一种说法笔者实属不敢苟同,从后来卫瓘在伐蜀之战后拒绝接受封赏来看,他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因而为了贪功而杀邓艾是说不上的。对于第二种说法一定程度上笔者也有一定之认同,从邓艾平素的行事作风来看,他为人异常骄横,外加灭蜀之后的功绩更让其膨胀,故一旦邓艾真的无罪释放,那么邓艾和其手下将士绝对不会让卫瓘有好果子吃,不管其当初构限邓艾是否是出自本意还是权宜之计,对于卫瓘肯定难免会在其心里埋下种子。故杀邓艾一事上,卫瓘有其私心是肯定的,冤杀邓艾令其蒙上了“小人”一词,这一点也是卫瓘擦不掉的污点。

当然笔者也根据别人之论断发表出第三种意见,即司马氏本身对于邓艾入蜀之后专断的行径已经不满。与其说邓艾之死是因为卫瓘的私心,不如说司马氏已经容不下邓艾,因为按照邓艾之设想是先整顿西蜀内务后然后顺江东下一举平灭东吴。而司马昭一伐蜀则是为了灭蜀之功绩为自己禅代之事做准备,然后再行统一之事。

正史如何客观的评价卫瓘(分析卫瓘的人物性格)-风君娱乐新闻正史如何客观的评价卫瓘(分析卫瓘的人物性格)-风君娱乐新闻

由此可以看出,邓艾和司马氏在思想上是不能够保持一致的,外加上其入蜀后独断专行的表现,甚至说难听点邓艾已经僭越了,可以说邓艾之死也有一部分是其自身之因素。

而卫瓘在此事上只不过也有秉承司马昭之意图毕竟他本身就是司马昭盯住二人的眼睛,那么其杀邓艾则就是出于公心了,只不过替司马氏背个锅罢了。

然而无论是公是私,卫瓘杀邓艾一事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后来的灭吴功臣杜预就曾批评道:“伯玉其不免乎!身为名士,位居总帅,既无德音,又不御下以正,是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当何以堪其责乎?”可以说笔者对于卫瓘“小人”之评价也是基于杜预这一段话而来。并且卫瓘为人也太过于苛刻,常常不能容忍他人的错误,说明其缺乏一定的心胸,没有对臣下的容人之量都是其作为“小人”之体现。

正史如何客观的评价卫瓘(分析卫瓘的人物性格)-风君娱乐新闻正史如何客观的评价卫瓘(分析卫瓘的人物性格)-风君娱乐新闻

​小人卫瓘的另一面:敢为天下发声的正直之臣

对于卫瓘的评价很多时候都因为邓艾一事而忽略了卫瓘的另一面。河东卫氏在汉末不是顶级士族,不过我们从卫瓘的身上也隐隐然可以看到其具有东汉“党锢名士”那种“敢为天下先”的那种风采。

上疏废“九品中正制”

西晋太康初年,其时晋升为司空之卫瓘和群臣上表“表请除九品复古乡议里选”,换句话说即废除“九品中正制”恢复汉时的“察举制”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换汤不换药,毕竟“九品中正制”是从“察举制”演变而来的,卫瓘此举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过是“作秀”,不过细看之看之下“中正制”“察举制”还是有区别的:

察举制后来虽然造成了士族坐大的情况,不过其本身并非制度上的错误,这是因为这项制度为别有用心的人所操控而造成的,而九品中正制则将门第也在品选之列无疑是助长了门阀的气焰。

“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期的确为选拔人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许多名臣也是因为察举制脱胎而出,九品中正制则过分注重门第则就失去了其选拔人才的功用。

九品中正制”自曹魏至西晋已经度过了数十个年头,其弊病已经异常明显。可以说卫瓘的这则奏疏如果能够引起晋武帝的建议的话,那么西晋国祚至少还可以延长一些时间,因为其时天下已经太平,外部因素已经解决,正是着手解决内部问题的最佳时机。

正史如何客观的评价卫瓘(分析卫瓘的人物性格)-风君娱乐新闻正史如何客观的评价卫瓘(分析卫瓘的人物性格)-风君娱乐新闻

暂且撇开这些不说,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件事情上卫瓘那“正直”的一面:

卫氏家族是“九品中正制”制度下的得益者,然而此项制度一旦废除,意味着卫氏家族可能不会再有昔日的荣光,其子孙甚至也不会再有那种特权。

“九品中正制”是世家豪门立足之根本,此项制度背后的牵扯太广,卫瓘这则奏疏无疑肯定会得罪世家豪门,然而卫瓘还是发出了声音。

西晋有卫瓘这样的正直能臣也是西晋之幸运,而卫瓘生在西晋这样一个时代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然而废除“九品中正制”毕竟影响太广,外加上在灭吴之后晋武帝已然怠政,故最后的结局则是草草收场。

正史如何客观的评价卫瓘(分析卫瓘的人物性格)-风君娱乐新闻正史如何客观的评价卫瓘(分析卫瓘的人物性格)-风君娱乐新闻

托酒醉谏武帝废太子

卫瓘“托酒醉谏废太子”一事上是卫瓘因为太子智力低下不适合执掌朝政,故而向晋武帝大胆上疏,当然也怕触怒武帝之缘故,故而借醉酒之故来醉谏

从这事上我们来看看卫瓘因何醉谏太子,首先其有没有党争之成分掺合在里面;

史书中记载了卫瓘平素和张华、司马亮、裴楷等人亲近,然而这些就可以明确他是齐王的人吗?未必。同时他又和荀勖有很深之关系,伐蜀之时荀勖先是推荐卫瓘做监军,而后也还是荀勖推荐卫瓘升任司徒,说明同样他也和贾充集团有一定联系。

时间上的冲突,第三次党争爆发于282年,而这次事件爆发的日期大致在278年左右,距离第三次党争还有数年事件。

由此可以看出卫瓘此次发声其不是为齐王牟利,说明其并非是因为党争而反对太子。

正史如何客观的评价卫瓘(分析卫瓘的人物性格)-风君娱乐新闻正史如何客观的评价卫瓘(分析卫瓘的人物性格)-风君娱乐新闻

那么利益上之考量呢?废太子后对于卫瓘有明显的利益吗?确切地说,废太子对于卫瓘来说损失更大。

  1. 晋初卫瓘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当初武帝有意让卫瓘之女成为太子妃,若非贾充等人的上下串联,贾南风还真不一定能够成为太子妃。
  2. 卫瓘当时具有太子少傅这一特殊身份,一旦太子能够胜利登基,那么其以后仕途上可以再一次平步青云。

所以基于这两种考量,废除太子对于卫瓘的弊害其实比之不废除太子更大,故没有利益上的考量。

那么也因此可以论断对于太子继承皇位,作为太子少傅的卫瓘完全是从大局和西晋实际出发,作为太子少傅的他比谁都清楚太子的能力,因而他的发声有一定的影响。

笔者也是因为这两件事情刷新了以往对卫瓘之错误认识。以前都不会想到在伐蜀之后冤杀邓艾的卫瓘在西晋朝堂之上有如此胆量能够公开质疑太子的能力以及九品中正制的运行。

然而也因为这两件事暴露了卫瓘过于忠正之性格,为他之后的死也埋下了伏笔,在这两件事上他得罪了太多西晋朝堂的实权派人物。

正史如何客观的评价卫瓘(分析卫瓘的人物性格)-风君娱乐新闻正史如何客观的评价卫瓘(分析卫瓘的人物性格)-风君娱乐新闻

结尾

卫瓘是一个矛盾的人,他在朝堂之事上能够保持清醒,与其杀邓艾之时的私心形成了对比,故要说其为大奸大恶之徒,笔者是不赞同的,然而他杀邓艾之举却又说不上是光明正大。故对于笔者对于卫瓘之评价正如标题而言:一个正直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