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字文优,是《三国演义》中董卓麾下的首席军师。按照演义小说中的说法,他不仅是董卓的亲戚(女婿),而且一直都在董卓身边,大小事宜均与之参谋,有过很多次出色的出谋划策表现。

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

从趁乱进京、说降吕布,到废立皇帝、迁都长安,董卓这一路而来的重要举动,均离不开李儒的参谋之功。而在董卓害死废少帝刘辩的时候,也是李儒带人闯入宫中,并强逼少帝饮下毒酒。到后来,王允使出连环计,利用绝世美人貂蝉,离间董卓吕布二人的关系,又是李儒首先看破玄机,并劝说董卓放弃貂蝉,以换取吕布的效忠。

再到后来,吕布与王允定下刺杀之计,以天子让位为名,诱使董卓上当,还是李儒第一个看透真相,选择在这个重要的场合,称病不出……只不过,在董卓被杀以后,李儒也逃不过主仆同罪的下场,被家奴绳捆锁缚带到董卓被杀现场,并当庭斩首示众……

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

总之,演义里面的李儒,完全就是一个顶尖水平的谋士,次次谋略深远,步步料敌先机,堪称董卓集团的超级智囊。

萨沙附注:在我小时候很喜欢玩的游戏《霸王的大陆》中,李儒智力高达92,差一点点就可以扔爆炎了。

李儒让人既痛恨又赞叹,也多少有几分惋惜。痛恨的是他助纣为虐,干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赞叹的是他政治眼光之老道,出谋献策之精准;惋惜的是他空有智谋,却不用在正道上,站错了队。最终,免不了随着董卓一起灭亡的可怕下场。

甚至,有传言说,李儒其实并没有死,被捆绑着带到刑场的人是他的替身。

而他在董卓死后,巧妙改名换姓,以新的身份继续混迹于三国时代。后来大名鼎鼎,谋略出众的“鬼才”贾诩,其实和他就是同一人……

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

然而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李儒,却完全不是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他在董卓麾下效力过是真,鸩杀弘农王(汉少帝)也是真,但是他的真实身份,只是东汉朝廷中的一个文职官员,并无出谋献策,阴险狡诈等记录……

可以说,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李儒是和史实形象相差最大的人物之一,基本上可以算作一个原创角色。

今天,就让我们根据史书的记载,来还原一下李儒这个人物,在三国时代的真实脸谱。

李儒的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司隶左冯翊郃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人。并非如演义上所说,他是董卓麾下的高级谋士,智囊幕僚,他的真实官职,是东汉朝廷的“博士”。

据史料记载,所谓“博士”,在秦汉时期,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一类的官职,带有强烈的学术性质。也就是说,李儒其实本质上是个文官,搞的是学术史籍之类的工作,和出谋划策完全无关。

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

至于李儒和董卓之间的关系,当然就更不是什么女婿与岳父之间的亲密关系了。他们两人其实之前毫无关联,甚至都根本不认识。

据史料记载,董卓是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岷县)人,成长于凉州,后来担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而李儒则一直在朝中当他的博士,二人之间毫无交集可言。

直到董卓进京以后,统收兵权,独霸朝政,才算是和李儒“同朝为官”。由于董卓的霸气逼人,残暴好杀,朝中凡有点兵权的人,如曹操袁绍袁术等人,都扔下兵符逃离洛阳,另起炉灶。

至于其它没有逃走朝中大小百官,因为惧怕董卓的武力强大,也不得不默认了其“摄政”的性质。

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

到了汉初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0年,董卓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并更好地掌控东汉朝廷,另立刘协为帝,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而李儒也在这个时候,担任了“弘农王郎中令”一职……毫无疑问,这个郎中令的职位,是董卓给他任命的。

据史料记载,郎中令也是古代的“九卿”之一,官位应该比“博士”更大。也就是说,董卓实际上是给李儒加官进爵了。

这时候的李儒,才算是和董卓之间,有了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勉强将他算作为董卓集团的一员。

接着,李儒就干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件事情,也是招致他之后臭名远扬,并在历史上留下“阴狠毒辣”嘴脸的事情——毒杀汉少帝。

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

并非如演义小说上所说,少帝是因为被废以后,因为心里气不过,作了一首“怨望之诗”。虽然以此发泄了心中的不满,但却因此而被董卓抓住把柄,借机害死。

其实,刘辩真实的死因,是因为董卓搞废旧立新,引得朝野震动,而暴露了他独霸天下之野心,惹得天下诸侯不满。在袁绍袁术兄弟的推动下,他们组成了“关东诸侯联军”,浩浩荡荡杀向洛阳,要除掉天怒人怨的董卓。

毫无疑问,董卓废少帝,便是诸侯联军起兵的导火索,也是袁绍等人讨伐他的理由。于是董卓觉得,既然你们不同意我换新皇帝,想要换回旧皇帝,那我干脆就将旧皇帝杀掉,让你们师出无名……

而李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接到了董卓的命令,让他准备好毒酒,并带人进宫,让刘辩饮下……

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

据吴晔《后汉书》记载:“关东兵起,共讨董卓。董卓置弘农王刘辩于阁上,使郎中令李儒献上毒药,刘辩不肯饮,董卓等强逼之。于是,刘辨与妻唐姬及宫人饮宴做别后,饮药而死……”

看得出,李儒其实仅仅只是“准备并献上”了毒药。真正将弘农王刘辩请来,并强逼他喝下毒药的,其实都是董卓的亲力亲为。

也就是说,将“毒杀先皇”的黑锅,背在李儒一人身上,是完全不合理的。

他只是个准备毒药的执行者,遵从的是董卓的命令而已。就算他不去做这件事情,董卓也会让别人去做,弘农王刘辩同样逃不开被毒杀的下场。甚至,要是李儒敢不去准备毒药,公然拒绝命令的话,完全有可能会惹怒董卓,到头来反而搭上自己的小命……

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

试问,为了一个必死之人,而赔上自己的命,这又有何意义呢?

不过,李儒的名声,也就此黑了下来,也从此在历史上留下了骂名。

无论他如何身不由己,也不管他如何无辜,在旁人看来,他都是毒杀的汉少帝的帮凶之一。

之后,董卓被王允设计刺杀,西凉军余部拼死反扑,打败吕布并重新攻占长安过后,李傕在汉献帝面前,推荐李儒为“侍中”,结果非但未能得到批准,还挨了一顿臭骂。幸亏有李傕在护着他,才没有被降罪。

(袁宏《后汉纪》记载:李傕举博士李儒为侍中,献帝诏曰:“儒前为弘农王郎中令,迫杀我兄,诚宜加罪。”辞曰:“董卓所为,非儒本意,不可罚无辜也。”)

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

………………………………………………………………………………………………

以上这些,便是李儒在史书上的所有记录,此后的他,在史料记载上再无踪迹可循。

有民间说法称,李儒后来投靠了袁绍,但是却遭袁绍猜忌而赐死。也有传言称,李儒跟随董承一起,作为朝中百官的一员,和汉献帝一同回归了洛阳,并最后到了曹操麾下……

当然,这些都仅仅是传言或传说,并没有经过任何考证。

其实个人觉得,李儒应该是就此离开仕途,归隐了起来。

这对于他来说,才是最适合的去路,也是最好的归宿。

从“参与谋杀”汉少帝开始,李儒就不可避免地背上了“弑主”的历史骂名。就算是身不由己,奉命而为,这笔账也是牢牢地记在了他的身上,绝对的想甩也甩不掉。

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

后来李郭二人掌控长安后,李傕推荐他在汉献帝面前升官,还保护他免受罪罚。看得出,李傕郭汜等人,已经将他看作是自己人……然而对于李儒来说,这无疑又是自己名声的又一次黑化。之前在董卓麾下助纣为虐,现在董卓死了,又投效董卓的旧部李郭等人。这简直是把自己的形象越描越黑,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再往后,李郭二人矛盾爆发,在长安各自领兵厮杀,汉献帝则在董承等人的保护下,带上朝中百官,踏上了东归洛阳的征程。这时候,李儒会跟着他们一起走吗?

很大可能是不会的,因为他身上背着毒杀弘农王的罪名,早就被朝中官员们所憎恨,汉献帝也一直记着他的杀兄之仇。在长安,西凉军的势力范围内,有李傕郭汜等人的保护,还没有人敢把他怎么样。要是他敢收拾上行李,跟上东归的队伍,怕是还没走出长安城几步,就要被包括汉献帝在内的所有人,群殴致死。

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

李儒并不愚蠢,他应该没有跟着汉献帝东归。但是即便是留在了长安,他的日子也不可能好过。

刚才说过,李儒他只是个文官,不会带兵打仗,也不会帐中谋划。李傕郭汜等西凉军首脑,又都是些粗人,只会打打杀杀,劫掠强夺,他一个搞书典、编文史的文职官员,留在西凉军中,能有什么用材之地?

那转投别的势力,又是否可行呢?

估计也是不可行的。前面已经说过,李儒背负着“毒杀先皇”的恶名,在汉室朝廷招牌仍然健在的时候,没有哪一方势力会轻易接收他。

更何况,他并无太大的本事,作为一个文官,在这个武人当政的乱世中,没有什么的大用。又谁会冒着“接纳朝廷罪人”的风险,去收留他这样一个并无太大用处的人呢?

恐怕,还不如一刀砍了他,给天下人出口恶气,顺便表达自己对皇室的忠心,以此作为一个提升自己名望的机会……

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

既然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被人嫌弃的份,那么对于李儒来说,最好的去处,就是让自己潜水,低调,尽量被世人所遗忘。归隐田园,成为了他唯一的去路……

就此,我们可以对李儒这个人物,作出一个简单的总结:

其一,他只是东汉朝廷的博士,一个普通的文官,之前和董卓其实毫无关联。他不是董卓的女婿,更不是西凉军的智囊,首席军师。

其二,李儒和董卓产生联系,是在董卓进京以后,他被后者任命为弘农王郎中令,同样也是个文职的官。

其三,李儒在董卓的命令和胁迫下,参与了毒杀弘农王刘辩的行动,这使得他名声变臭。后来或主动,或被动,又和李傕郭汜等人混迹一块,更坐实了他“董卓爪牙”的恶名。

其四,李儒不会出谋划策,也没有在演义小说中那些精彩表演。废旧立新帝,焚烧洛阳城等残忍无耻的暴行,更与他无关。

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

是的,《三国演义》上的李儒,和历史上真实的李儒,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李儒在史书上的记载很少,并不出名,只是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老罗笔下的大肆渲染下,李儒才出了大名……

就此,我们不免也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罗贯中为何要黑化李儒,并刻意将他描述成这样一幅嘴脸模样?

演义中塑造的那个李儒,原型又会是谁?

其实,这也是剧情的需要,为了让小说中的故事能更加生动丰满,也为了能更好地塑造其他角色形象,罗贯中才让李儒成为了演义中那副阴险狡诈,又足智多谋的黑暗形象。

至于小说中李儒的原型,其实不是别人,就是董卓自己。罗贯中需要在暴虐不仁、凶残无比的董卓身边,打造这样一只阴险的狼。

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

据史料记载,不管是拉拢吕布杀丁原、废少帝立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放走袁绍曹操、重用蔡邕等文人、烧洛阳迁长安等事件,都是董卓自己的主意……也就是说,如果抛开残忍凶暴,逆天无道等负面标签,董卓其实是文武双全,智谋深远,不愧为一代枭雄。不然,他也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将整个东汉朝廷搅得如此天翻地覆。

而《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往往需要“极端化”和“单纯化”。

于是,为了进一步突出董卓“凶暴冲动,残忍好杀”的一面,将其打造成一个纯粹的坏人,乱世的罪魁祸首。罗贯中就必然要想办法压制住,董卓身上能征善战,且足智多谋的另一面……

想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无疑就是在董卓身边,塑造另外一个人,让他具备董卓的智慧和谋略。再将董卓所做的一些事情,都写成是他的出谋划策所为。

这样一来,董卓这个人物等于是一分为二,他深谋远虑,决策果断的一半,被巧妙地移植到了别人身上。而剩下来的,自然就是原本的凶残好血,杀气腾腾,独霸朝政,还有祸国殃民的一面了……

很不幸,李儒就落到了这个“董卓另一半”的角色之上。原本,他确实也参与过毒杀少帝的恶行,名声本来就不好。要牵强附会地说他是董卓麾下的一员,参与过西凉军集团的行动,也不是不可以。

就这样,我们看到了《三国演义》中那个如幽灵一般阴狠狡诈,助纣为虐,并每次都能恰到好处,为董卓献上绝妙好计的李儒。

从本质上来说,他其实只是董卓的另一个分身,为了渲染董卓的残暴无知,而渲染出来的另外半个董卓……

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

然而事实上,李儒只是一个无辜的文官,干的只是自己分内的学术研究之事。只是因为在董卓的命令下,成为了毒杀刘辩的帮凶,原本形象还没有那么黑。

结果经过罗贯中这么一黑,李儒就真正成为了董卓的爪牙,助纣为虐的帮凶。而且由于《三国演义》小说的广为人知,深入人心,李儒的阴暗形象,也真的是在后世人心中扎下了根。

若是李儒泉下有知,恐怕非得从棺材里面掀盖出来,狠狠地扇罗贯中两巴掌才算解气……

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董卓的第一谋士李儒怎么死的(揭秘李儒死因真相)-风君娱乐新闻

PS:关于“贾诩李儒为同一人”的谣言,自然也是不攻自破了。其实这个谣言,如果仅仅是站在演义小说上的剧情上分析,也并非是完全无道理。

毕竟在小说之中,李贾二人都是那种眼光毒辣,且计定天下的顶级谋略家,而且无法确定,罗贯中在塑造李儒的小说形象的时候,是不是参考了贾诩的事迹……

然而回到史实中,历史上真实的李儒,就只是个学术性质的文官,自然不可能是后来算无遗策,谋略滔天的贾诩。

更何况,据《后汉书》记载,李傕在汉献帝面前推荐李儒为“侍中”的时候,也同时推荐了贾诩为“左冯翊”。

也就是说,李贾二人,曾经同朝为官,而且在朝堂上,汉献帝的面前,一起出现过。

试问,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像变魔术一样分饰二角,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