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古时候,有一傣家夫妻生有三个儿子,儿子长大后父母让他们外出学艺。老三外出后找到铁匠学手艺;老二找到木匠学手艺,老大则找到铜匠学习手艺。三个儿子外出学艺多年未归,夫妻二人因思念儿子,身体越来越差。父亲患上疾病,卧床不起。
三年后,三个儿子艺成,跟师傅告别。老三的铁匠师傅给了老三一个中心有凸出部分的铁圆盘,老三问师傅圆盘的名称,师傅说到家你父母会给他取名称的。老二的木匠师傅则给了老二一个中间掏空的圆木,圆木一头将牛皮蒙住,老二问师傅其名称,师傅也说回到家他的父母会给取名的;老大的铜匠师傅也给老大对中间有部分凹面的铜圆盘,也说他的父母会给这物件取名称;三兄弟告别师傅,带着师傅给的物件回家。
老三回到家门口,敲了一下师傅送给自己的宝贝,母亲听见声音,出屋看见老三,激动的说:“ᥛᥥ ᥛᥩᥒᥰ ᥘᥧᥐ ᥛᥩᥒᥰ(芒) ᥖᥥᥳ ᥛᥩᥒᥰ ᥝᥣ ᥕᥝᥳ”,于是老三带来的物件取名叫“芒”(锣的傣语名称);老二回到家门,也敲了一下师傅给的宝贝,母亲见了说:“ᥟᥝ ᥐᥣᥱ ᥐᥩᥒ(咣) ᥖᥤ ᥞᥤᥛᥰ ᥑᥩᥒᥴ ᥘᥩᥒᥳ ᥛᥬᥰ ᥘᥢᥳ ᥘᥦᥰ”,于是老二带来的物件取名叫“咣”(鼓的傣语称呼);老大最后回家,到家也敲了一下自己带来的物件,母亲出来看见,说:“ᥟᥨᥝᥰ ᥛᥫ ᥘᥭᥳ ᥔᥦᥒᥱ (响)ᥔᥧᥴ ᥙᥤ ᥘᥩᥒᥳ ᥑᥪᥢᥰ ᥞᥫᥢᥰ ᥛᥣᥰ ᥑᥩᥭ ᥐᥢ ᥕᥝᥳ ”,于是老大带来的物件取名叫“响”(镲的傣语名称)
三兄弟全部回到家,父母叫三兄弟展示自己学到的手艺,于是老大开始打“响”(镲),老三接着敲“芒”(锣),老二接着敲“咣”(鼓)。三兄弟敲锣打鼓,组成的悦耳乐曲,三兄弟又随鼓乐翩迁起舞,父亲听后看后心情愉悦,竟大病痊愈。此后,此三件乐器渐渐流广。
原始打法顺序:打镲、起芒、鼓点跟进。流传至今,为了便于配合协同,控制节奏,变成先起芒,再打镲,最后鼓点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