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结婚3天就“闪离”的夫妻吗?最近,小九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件,令人唏嘘不已。
孙女士和丈夫刘先生(均为化名)在大学开始谈恋爱,毕业后,孙女士又经历了出国留学和回国工作。相恋快十年,他们终于在去年结婚,踏入人生的下一阶段。
但在婚后第3天,刘先生持续高烧不退,去医院就诊,医生也查不出具体病因。随后,医生建议他做传染病筛查,结果梅毒和HIV都呈阳性。
孙女士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觉得他们的感情一直很坚固,怎么可能会这样?可是跑了3家医院,得到的结果都一样,她只好接受现实。
当时,刘先生已经出现相关症状和并发症,根据推测,他在较久之前就感染了,还有传染给孙女士的风险。幸运的是,孙女士的HIV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
在孙女士的追问下,刘先生承认自己在结婚前曾有不良行为。孙女士后悔当初没有进行婚前检查,随后她提出离婚诉讼,最终得到“婚姻无效”的判决,避免了一场悲剧。
一、感染艾滋后,能对配偶隐瞒吗?
生活中,我们时常能看到类似的新闻报道,夫妻在结婚后,才发现对方有传染病。有人说疾病是个人隐私,可以不向他人透露,这是真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
翻开《民法典》,里面有这么一条规定:如果一方患有重大疾病,应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如果不如实告知,另一方可以申请撤销该婚姻。婚姻无效或被撤销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对方赔偿损害。
如果配偶隐瞒病情与对方结婚或生活,对其健康造成危害,根据《刑法》的规定,是会受到相应处罚的。
另外,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第38条明确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有义务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及时告知与其有性关系的伴侣。
因此,无论是即将进入婚姻关系,还是已经处于婚姻关系,都不应该向配偶隐瞒自己的疾病史,尤其是艾滋病这类具有传播性的严重疾病。
二、我国艾滋人数超百万,3个群体成重点
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已经超过105万,累计死亡35.1万人。分析发现,有3类群体的感染比例明显升高,需重点关注。
1、男男性行为群体
一项涉及中国30个省59个城市、571328人的数据分析显示,在2001至2018年间,我国男男性行为者的艾滋病总体流行率约为5.7%,属于最高风险群体。
另一项调查显示,男男性行为者对于使用暴露前预防(PrEP)和暴露后预防(PEP)的认识和意愿仍然极低,可能跟药物价格高、需持续使用、担心副作用等因素有关。
2、老年男性群体
近10年来,我国老年男性的艾滋病毒感染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根据中国国家艾滋病/性病防治中心的数据,在2010年,我国老年男性新报告的阳性病例比例为7.41%,但到2020年,这一比例上升到18.21%,翻了2.5倍。
中国疾控艾防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中,50岁及以上群体的占比从2011年的22%上升到2020年的44%,上升趋势明显。
这些数据说明中老年人的艾滋感染情况不容乐观,需引起重视。
3、青年学生群体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吴尊友表示,在2011~2015年期间,15-24岁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的新增比例平均每年增长约35%,性传播占98.6%。
近年来,这个上升速度有所减缓,但每年仍有3000多名学生感染,且仍在增加中。值得注意的是,近五年来女生艾滋病感染人数也出现了增长。
三、若想远离,3件事千万别做
艾滋病传播的途径是进行体液交换,这些体液包括精液、血液、乳汁、私处分泌物、脑脊液和有神经症状者的脑组织液。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避免以下这3种行为。
1、高危性行为
高危性行为是指与非固定的伴侣或者多个伴侣发生体液交换的行为,包括: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的不安全性行为、多伴侣的性行为(无论是否佩戴安全套)、与陌生伴侣的无安全套性行为。
2、非正规的有创操作
非正规的有创操作包括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在非正规医疗机构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进行拔牙、纹身、输血等有创操作。
3、高危性行为后不进行暴露后预防
艾滋病暴露后预防(简称PEP)是指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呈阴性的人员,在发生疑似感染HIV的行为后,及时通过服用抗病毒药物来降低感染风险的措施。
建议在发生HIV暴露后,尽快服用PEP药物进行预防(最好在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72小时),服药时间越早,阻断效果越好,并且需要坚持服用28天。在服药和监测期间,必须采取安全性行为和安全注射行为,避免再次暴露HIV。
不想得艾滋病,就要做好预防工作。如果不幸感染了,也要及时、如实地告知伴侣,不要欺骗或隐瞒。
#谣零零计划#
参考资料:
[1]在第34个“世界艾滋病日”,你该知道的…….医师报,2021-12-01
[2]艾滋病在中国:仍有隐秘的感染者未被发现.三联生活周刊,2021-12-24
[3]艾滋病有哪些传播途径?暴露后如何预防?专家解答来了.人民网,202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