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文章小编描述了曹丕在黄初五年重视儒学复兴和黄初六年临江阅兵的大事记,而本篇文章,时间将要来到黄初七年,也就是曹丕生命的最后一年。忙了小七年的曹丕在魏国各方面都有所建树,但是天不假年,英年早逝。

本文小编依旧根据《文帝纪》来描述曹丕生命中最后五个月的动态,托孤人选,曹植的诔文,曹丕的文学概览和史书评价等方面。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

一:英年早逝,无奈托孤

黄初七年正月,曹丕打算前往许昌城,但是来到许昌城南门的时候城门突然无故崩塌,曹丕得知后内心非常厌恶,于是就不打算去许昌城了,调转车头,曹丕驾幸洛阳宫。

曹丕死后曹植为何悲痛欲绝(两人之间真的有兄弟情吗)-风君娱乐新闻曹丕死后曹植为何悲痛欲绝(两人之间真的有兄弟情吗)-风君娱乐新闻

曹植

三月,九华台建成。五月,曹丕突然病危,曹丕也许想起了朱建平和周宣当年的占卜和相术。难道一切都是命?大家如果对相术大师朱建平和解梦师周宣感兴趣的请看小编之前的文章。

曹丕感到自己来日无多,立刻召集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进行托孤,定下遗诏立曹叡为皇太子。曹丕还将淑媛、昭仪等级的女子遣散回她们自己家,不再受皇宫规矩的约束。没过多久,曹丕就驾崩在了嘉福殿(魏书说殡於崇华前殿),享年四十岁。

六月,曹丕下葬首阳陵。曹丕去世以及下葬的过程中,整个流程严格按照礼制进行。

根据《魏氏春秋》记载曹叡打算亲自送葬,但是曹真,陈群和王朗认为曹叡是九五之尊,现在天气酷热难耐,劝谏曹叡不要亲自前去,最终曹叡并未参与。

曹丕驾崩,令人最意想不到的是,曹植因此非常悲痛,亲自撰写了诔文祭奠曹丕。全文悲悲切切,文笔华丽,将大行皇帝的一生加以概括,描述大行皇帝驾崩对国家的损失,表示了天下和自己的无限哀思。

曾记得,曹丕对曹植从夺嫡开始就貌合神离。曹丕成为王太子之后,对曹植势力极力打压,曹丕称帝后,还抓住了曹植在封国内的错误进行惩戒。一直到黄初六年曹丕亲自见了曹植以后,二人才终于拨开了之间的迷雾,我再也不对权利有所向往,请赐给我田间生活让我当个富贵王爷吧。你是我的哥哥,我送你最后一程,让后世去评价咱俩吧。

二:年轻时著作典论诗赋

曹丕在世时特别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著述百余篇。另外曹丕还要求众多儒学学者杜撰经文,有大概一千多篇,用来曹丕学习朗读,将这些经文起名为皇览。

曹丕死后曹植为何悲痛欲绝(两人之间真的有兄弟情吗)-风君娱乐新闻曹丕死后曹植为何悲痛欲绝(两人之间真的有兄弟情吗)-风君娱乐新闻

曹丕

根据《魏书》记载,曹丕平时非常注重文学风气,并介绍了独自写作典论,诗赋的原因。曹丕认为作为君主应该宽仁为本,用德行来教化民众,让百姓沉浸在圣贤之风当中。曹丕还指出孙权表面称臣,但是一直不朝见,三年之中,朕大人有大量,为了天下百姓不愿意讨伐孙权,还因此颁布了《太宗论》。

根据《吴历》记载,曹丕还曾经将自己的部分典论给孙权观看,也给张昭写过信。

三:评价具有争议,争议不应否定他的功绩

陈寿认为曹丕天资聪颖,善于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双馨。如果能够再具有一些宽达的胸怀,鼓励公平的诚意,志向豪迈为人有道,用德行散布四海。达成这些要求,就离古代的贤明之主不远了。

从这个评价上看陈寿对曹丕的文学和才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认为他和古代贤明之主只有一步之遥。众所周知陈寿著书一定会有主观的导向性,我们参考时可以再加之文帝时期的另外一则资料,两者加之重合,会更有意思。

根据《典论帝自叙》记载,简单来说,曹丕认为自己五岁学习武功,六岁能射,八岁能骑射,经常跟随讨伐,获得了基本的军事技巧。对于文学方面,曹丕认为自己精读儒学,对于诗、论,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看起来曹丕对于自己的评价更注重文学和武功方面。

曹丕死后曹植为何悲痛欲绝(两人之间真的有兄弟情吗)-风君娱乐新闻曹丕死后曹植为何悲痛欲绝(两人之间真的有兄弟情吗)-风君娱乐新闻

首阳陵

曹植曾认为:祥惟圣贤,歧嶷幼龄。研几六典,学不过庭;潜心无妄,抗志清冥。才秀藻朗,如玉之莹。

郭沫若评价为:“曹丕在政治见解上也比乃弟高明得多,而在政治家的风度上有时还可以说是胜过他的父亲。如令宦人为官不得过诸署,禁母后预政,取士不限年资但纠其实,轻刑罚,薄赋税,禁复仇,禁淫祀,罢墓祭,诏营寿陵力求俭朴等等,处处都表示着他是一位旧式的明君典型。”

却也有人认为:“及操子丕,桀逆遗丑,荐作奸回,偷取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