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是唐朝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也是安史之乱的失败者,本来手握一副好牌,却被他打得稀烂,实在令人唏嘘。从替父夺位,到登基为帝,再到盛世帝王,李隆基一路走来可谓惊心动魄,为什么一代明君会落个如此下场呢?其实,了解了李隆基为什么会败给安禄山,就能发现,李隆基真是昏君。
明君还是昏君?
所谓昏君,有两层意思,一是没有才干,昏聩无能,二是品行不高,荒淫无道。单看哪一样,好像李隆基都是擦边球,甚至不着边。
治理唐朝,李隆基有开元盛世,疆域辽阔,百姓富足。安史之乱时,李隆基不得已逃跑四川,等到李亨收复两京后,他回到长安依旧受到了百姓的爱戴,百姓依然对这个“唐朝的罪人”毕恭毕敬,看到这位曾经的帝王,依旧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荒淫无道,李隆基擦了点边,杨玉环的日夜陪伴,让这个男人失去了刚毅和判断,整日沉浸在温柔乡中不能自拔,总是想着如何提高与爱人的生活质量,忘记了他还要治理国家。马嵬驿兵变,就是对李隆基的惩罚和警醒。
但是说起昏君,李隆基是吗?如果看他怎么处理安史之乱,恐怕难逃昏君二字!
李隆基的昏庸之处
1、识人不善
作为帝王,最应该拥有的才干便是知人用人,但是,李隆基却对安禄山判断失误,这是他第一个昏聩之处。
安禄山起兵前,不是没有异动,很多人都向李隆基表达了他要谋反,但是李隆基每次都觉得不可能,因为他对安禄山实在太放心了!安禄山巧意逢迎,还和杨玉环拜为母子,每年向李隆基进贡珍宝无数、战俘无数,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叛变?
李隆基将人性看得过于简单,他也知道安禄山手握军权,这样的人一定要围拢住,所以他才百般宠他,想要用金钱和地位拉拢住他。但是,安禄山生性狡诈,就算是把唐朝国库给他,他依旧不会满足,因为他想要的是皇位。李隆基对安禄山大意麻痹,造成了他拥兵自重的局面。
2、错估形势
打仗不怕输,但是战略失误,恐怕就彻底输了。李隆基第二个昏聩的地方在于,错估形势。安禄山起兵迅速,起兵第七天,李隆基还在华清宫享福。在他眼里,一个安禄山很容易制服,唐朝太平已久,偶尔这样的叛乱听起来可怕,但相信没几天安禄山就玩完了。
但是,他很快就知道,安禄的十五万铁骑不是吹的,相比李隆基游手好闲的长安子弟兵,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尽管有帝国双璧高仙芝和封常清坐镇,但乌合之众怎么能抵御得住训练有素的曳落河?
于是,安禄山骑兵短短三十天,就以破竹之势攻陷了东京,甚至逼近潼关。从他起兵之地范阳到达东京洛阳,一共1600多里,就算是平日行军速度,也需要半个多月时间,但安禄山在30天就攻占了洛阳,说明了什么?说明一路他根本没有遇到像样的阻击!李隆基太小看和平年代的军队素质了,错估敌我实力水平,是李隆基的第二个错误。
3、宦官监军
李隆基最大的失误在于发明了唐朝最大的弊政——宦官监军。监军自汉朝时期就有,这是皇帝派出去监督大将的官儿,但是说是监督,实际上就是皇帝明面上的眼线。他们大多飞扬跋扈,是将士们最恨的一类人。但李隆基的奇葩在于,他开创了用宦官当监军的先河。
以往监军都是正常人担任,但李隆基宠信宦官,让他们插手军务,这是唐朝的一大弊政。他们小人得志,作威作福,甚至在中晚唐时期掌握军队大权,反向对抗皇权,是唐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宦官监军的始作俑者就是李隆基。驻守潼关的两个大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就是栽在了宦官监军边令诚的手里。当时高封二人采取了退守潼关的战略,想要以时间换空间,拖死安禄山,这一战略是最适合当时情形的,但李隆基求胜心切,想要唐军主动出击,立刻打败安禄山,这在当时是完全不可能的。
由于高封二人违背圣意,边令诚担心皇帝盛怒牵连自己,于是暗中告密诬陷他们二人消极怠战、克扣军饷。李隆基知道后,立即下达了安史之乱中最错误的决定——将高封二人斩首于阵前。他们的死,让唐朝军心涣散,不久潼关失守,李隆基悔不当初。
结语
李隆基早年确实有过辉煌时刻,但晚年的昏聩让他一败涂地,还是那句老话——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李隆基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是不可能成为一代明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