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交易工具,它虽然在大额票值面前并不起眼,却在很多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不少便利,而且硬币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货币形制,具有显著的中国风。
但是有一点,不知大家在使用过程中是否考虑过硬币的正反面?就拿1991年发行的牡丹一元举例,它有两面,一面是面值金额“1元”加牡丹花,另一面是国徽、国名加年份,那么哪一面才是正面呢?
按照我们的视觉习惯,应当是金额为正面,因为货币的主要功能就是交换流通性,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自然是好看的、主要的、易于辨认的为正面,然而有时候固有思维并不正确。
中国货币史源远流长,自最早的原始货币贝币产生,至春秋战国时期布币、刀币的百家齐放,再到秦始皇统一货币之后的整齐划一,变成了象征着“天圆地方”的统一形制,也包含了古人“内方外圆”的性格映射,内心方刚,但对外却要圆润。
货币内方外圆的形状持续了两千多年,比较有意思的是清代咸丰年间铸造的减重大钱,由于战争拖累国库空虚,清政府才铸造了当百、当五百、乃至当千的大面值钱币, 实际上是财政危机的产物。
咸丰大钱与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主题相关,它的正面是“咸丰重宝”,而背面则是面值,这就与钱币本身固有的属性相矛盾了。由于咸丰钱是历史的一个特例,因此它也就成为一种少见的背离了我们视觉习惯的品种。
然而这种形式却被如今的硬币继承了下来。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在各种场合展示的中国硬币,几乎都是“背面”朝上;钱币评级公司也是将“背面”置于上方。其实,这些“背面”才是硬币的正面。
一枚硬币,如果没有官方明确,那么则以国名、国徽或君主头像那一面作为正面。也就是说,能够代表国家主权的一面是正面。以我国的1元硬币为例,其实它的正面是国徽面,而牡丹花及面值则是背面。说到这,恐怕不少人都会觉得诧异,想不到用了这么多年硬币,正反面还给搞混了。
自1957年发行第一枚流通硬币开始,硬币的正反方向大致如此。直到21世纪,中国人民银行设计了新的版别,比如菊花一元,它的正面非常容易辨识,那就是带有面值的那一面,而它的背面只有一朵菊花和拼音。
当然,不论硬币的样貌如何改变,它都是我们心中最美的设计,中国硬币的设计特征、设计特点、防伪特征、券别版别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既有比肩国际的先进性,又能体现传统民族特点,而且图案主景所取材的花种、建筑风景都是我们熟悉的,所以给我们很强的亲切感。
现如今,中国的钱币收藏行业非常火热,从先秦刀布,秦皇半两,两汉五铢,至历朝历代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古钱币,再到新中国已经退出流通的硬币,都成为收藏家们爱不释手的珍品。作为钱币爱好收藏者,自然要了解它的正反面,了解它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