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大宴群臣场景
唐玄宗开天盛世场景
大唐天宝年间,手握重兵,身兼卢龙、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深受唐玄宗宠幸,并荣耀成为杨贵妃的“义子”。一时之间小人得志,趾高气扬,目中无人,嚣张跋扈,嘚瑟地好像偌大一个长安城都盛不下他自己。
然而,让人困惑和蹊跷的是,安禄山见了当朝宰相李林甫却是一反常态地毕恭毕敬,唯唯诺诺,谓之“十郎”,恍如家奴一般。
甚至,李林甫为相期间,独霸一方、心怀谋逆的安禄山居然一直不敢举兵造反,直至李林甫死后两年才悍然发动“安史之乱”。
李林甫早把“打你一巴掌,再送个甜枣”,恩威并施的官场权术运用得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李相国虽然不懂得啥叫《心理学》,但是他出身陇西勋贵,久在官场浸泡,耳濡目染,触类旁通,早已是大唐官场上屈指可数的掌控人心、驾驭局面的“大师级”人物。
譬如在控制安禄山身上,就打出了一套“震慑、关心、利诱”相结合的堪称“炉火纯青”的组合拳。
之一,震慑。与统领、驾驭百官一样,李林甫绝不能容忍安禄山出格,更不会让他放肆,目无纲纪。
当李林甫发现安禄山偶尔暴露狂妄自大、桀骜不驯的苗头时,就会不动声色地“敲打”几下。
安禄山远在边关范阳,天高皇帝远,缺乏权利监督和制度约束,背地里招兵买马、扩充军队、抢男霸女、营建豪宅,骚扰百姓,干了不少坏事,以为没人知道。
然而,当安山向李林甫汇报的时候,李林甫却轻描淡写、漫不经心、如数家珍,像唠家常般将以上违规丑事一一道来,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安禄山登时吓得冷汗直冒,坐立不安。
让安禄山如坐针毡的是,他内心想什么,才冒出个苗头,李林甫就能够把他想法都讲出来,真让他犹如五雷轰顶。安禄山觉得李林甫简直就是鬼魂附体,洞察秋毫,太可怕了。
显然李林甫在安禄山的身边安插了不少人监视他,问题是安禄山却丝毫不知,也无从查起。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躲不过李林甫无处不在的“天眼”。
因此,安禄山每次汇报,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天,也吓得汗湿衣襟,大气不敢长出。满朝文武中安禄山唯独对李林甫敬服得五体投地,十分敬畏。
李林甫为相,朝臣莫敢抗礼,禄山承恩深,入谒不甚罄折。林甫命王鉷,鉷趋拜谨甚,禄山悚息,腰渐曲。每与语,皆揣知其情而先言之。禄山以为神明,每见林甫,虽盛冬亦汗洽(《旧唐书》)。
宰相李林甫剧照
戏剧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
之二,关心。在面子上,李林甫对这位远道而来,入京汇报工作的“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关怀备至。
史书记载,安禄山入朝,按例要到宰相办公的地方汇报工作、述职请示。时值数九隆冬,寒风凛冽,李林甫看到安禄山衣着单薄,忙把自己的棉袍脱下给他穿上,如此无微不至令安禄山大为感动,从此视李林甫为恩相,并亲切地称其为“十郎”(郎:多为唐朝仆人对主子的尊称),对其言听计从,无话不谈,甘效犬马之劳。
林甫接以温言,中书厅引坐,以己披袍覆之,禄山欣荷,无所隐,呼为十郎(《旧唐书·安禄山传》)。
之三,利诱。遥相呼应,结成政治联盟。
为了提拔、重用言听计从的胡人安禄山,消除王忠嗣、严挺之、韦坚等能臣良将对相位的威胁隐患。
李林甫在他担任宰相的第十二年向玄宗提出动议,防止在边疆建立大功的将领居功跋扈,以军干政,重用“大字不识”、政治上孤立无援、对朝廷不构成威胁的胡人将领(安禄山等),担任各大军区军事长官,从而改变了唐代“出将入相”的传统惯例。
当然,李林甫的建议,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这些番将没有文化,即使功劳再大,也无法入朝当宰相,对自己权力、地位永远构不成直接威胁。
不过,看似“一举双得”的李林甫此举,却间接为安史之乱埋下伏笔,被史学家称为其最大过错。
林甫固位,志欲杜出将入相之源,尝奏曰:“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帝以为然,乃用思顺代林甫领使。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专任大将,林甫利其不识文字,无入相由,然而禄山竟为乱阶,由专得大将之任故也(《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六》)。
古画中的唐玄宗与李林甫
安禄山给唐玄宗和杨贵妃表演舞蹈
“掌控人心,揣摩上意”是李林甫统领百官、稳坐19年相位无人撼动的一大法宝。
为了揣摩皇帝心思和掌握宫中动态,李林甫不惜重金,很下大功夫,无论是能吹“枕边风”的玄宗宠幸妃子,抑或是能通风报信的皇帝身边的权势宦官,李林甫都不惜自降身份,竭力逢迎、巴结、谄媚、拉拢之能事,为他所用。
很快,李林甫发现唐玄宗特别宠爱武惠妃,而不是武惠妃所生的太子被疏远,他就抓住时机,通过宦官向武惠妃私下效忠,愿意在废黜太子问题上效犬马之劳。在武惠妃不吝提携帮助下,李林甫一步步被推荐担任中枢要职,并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如愿以偿地担任了宰相。
每次朝堂商讨国家大事,耳目众多、消息灵通的李林甫犹如李隆基肚子里的蛔虫,总能料事如神,不失时机地提出让玄宗称心如意的方案,久而久之,不知不觉间,唐玄宗已将李林甫视为心腹近臣。以至于后来玄宗嫌其它宰相的意见聒噪、无聊,干脆下诏训诫他们上奏前要同李林甫商量妥当再奏。
深谙权术的李林甫在玄宗的高度信任下,地位稳固,坚如磐石地把持朝纲将近20年。
唐玄宗的书法
杨贵妃画像
控制桀骜不驯的“老虎”安禄山,把权力关进牢笼,李林甫手中握有好几张“王牌”。
01掌控节度使的任命大权。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林甫,无疑是皇权说一不二的代理人,对各地手握重兵的节度使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譬如,官至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的王忠嗣,发现安禄山私下招兵买马,扩充军队,修筑城墙等不安分小动作后,曾数次上书奏言安禄山将会作乱。
禄山陰有逆谋,于范陽北筑雄武城,外示御寇,内贮兵器,积谷为保守之计,战马万五千匹,牛羊称是(《旧唐书》)。
唐代有出将入相的传统,当时身兼四镇节度使的王忠嗣,功勋与声望日隆,极有擢升宰相、自己被取而代之的可能。
而这位天宝年间手握重兵、文武兼备、善于用兵、笼络将才的大将王忠嗣,不仅是李林甫宰相位子,也是安禄山造反的最大潜在威胁。
于是,已与安禄山结成政治联盟的宰相李林甫对王忠嗣嫉恨,诬陷王忠嗣“欲奉太子”李亨为帝。最终王忠嗣审讯被贬为汉阳太守,一年后抑郁而终。
02 搞军事制衡,防止安禄山一家独大。
李林甫表面上对安禄山嘘寒问暖,刻意拉拢,但背地里对这位野心勃勃、心机叵测的胡人将领仍然十分警惕,时刻提防。
譬如,李林甫用西北军团牢牢地压制着安禄山为代表的东北军事力量,形成了帝国内部稳固的力量制衡。
唐朝国防力量的重心落在游牧民族威胁最大的西北、东北地区。
唐代的“西北战区”下辖安西、北庭、朔方、陇右、河西共5个节度使;“东北战区”下辖范阳、河东、平卢3个节度使,也就是说西北战区的兵力、战斗力与安禄山东北战区旗鼓相当,足以抗衡。
战场中的大唐将士
西安夜景
03 李林甫对政敌、异己者,绝非口蜜腹剑,止于诽谤中伤,而是背后利用国家机器公开整治对手,置之死地,株连部属,令人悚然,如芒刺在背。
李相擅长在监察御史中安插自己的亲信,利用国家机器整治对手,而不给政敌“以权谋私、公报私仇”的把柄和借口。
例如江淮转运使韦坚是太子妃的兄长,精明强干,政绩突出(韦坚在汉代漕渠和隋代广通渠基础上重新修筑漕渠,使京城长安与以大运河为主干的全国漕运网有机地连成整体,每年漕运粮食可达200余万石,比原先增加10倍),成为宰相的有力候选人和威胁者。
李林甫采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先将其调入朝廷担任刑部尚书,表面升官,实际上削夺了实权。
然后抓住太子通过韦坚联络西部节度使的机会,暗中指使有人向监察御史部门写信举报,称此举违反了“朝臣不得与边帅交往”的大唐戒律,有谋反嫌疑,最终韦坚遭陷害流贬被杀。
04 李林甫虽然“口蜜腹剑”为人不齿、后世诟病,但是性格沉稳,行政能力出色,长期得到皇帝的信任和朝野大臣的畏服。
“林甫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衣寇士子,非常调无仕进之门。所以秉钧二十年,朝野侧目,惮其威权(《旧唐书》)”。
《旧唐书》中,虽对其人格不乏贬义,可对其理政能力和成绩,仍然不吝给予“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处,皆有恒度”的褒奖和夸赞。
“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如此这般“喜怒不形于色”城府深沉的李林甫,再加上“口蜜腹剑”杀伐果断的老辣手段;加之耳目众多,无孔不入的监控手段,才会让目无纲纪、桀骜不驯的安禄山发自内心地感到敬畏、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