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十七年四月的某一天,唐太宗当着大臣的面,哭着喊着闹自杀。
这不是惺惺作态的演戏。那唐太宗为什么要自杀呢?
因为心中矛盾,因为犹豫不决,因为煎熬痛苦。
唐太宗所矛盾的事,与立太子有关。前不久,太子李承乾刚刚被废,太宗纠结下一个太子该立谁。
太宗说:“我几个儿子,承乾谋反了,李泰和李治在争立太子,我心里边太难受了,我不活了!”
于是太宗拿起佩刀,就要抹脖子。长孙无忌手疾眼快,施展空手入白刃的功夫,夺下刀来。
情绪激动之下,唐太宗叫嚷着:“爱谁谁吧,就立晋王了,就立李治了。”这是典型的“激情下诏”。
长孙无忌怕太宗反悔,立马说道:“谨奉诏,谁敢再说别的,我就请旨杀谁。”
对于这个结果,太宗满意吗?不满意!因为冷静下来的他,又犹豫了起来,推脱这事还得和群臣商议一下再定。
可长孙无忌没给机会:“不用商量,有我辅佐李治,您还不放心吗?”唐太宗无话可说了。
那么在立太子问题上,为什么唐太宗这么犹豫呢?
1 李治的对手——李泰
李世民最中意的接班人,其实是魏王李泰。
李泰是长孙皇后的次子,是李承乾的胞弟,也是李治同父同母的哥哥。
李世民对他的宠爱,在李承乾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已经显现了。他不仅不让李泰去地方就职,还让他在自己的府中开了文学馆。
似曾相识否?当年李世民为秦王时,也曾在秦王府设立文学馆。
李世民偏爱李泰
还有更露骨的。
贞观十二年的一天,礼部尚书上奏:三品以上的大臣,遇到亲王还要下马拜见,这不符合礼法,应该废除。
听听唐太宗怎么说的。他说:“你们怎么知道,亲王以后就成不了太子呢?”
这话说得太过分了!
还有一年,唐太宗造访了李泰的家,父子二人言笑晏晏,畅聊之余,太宗赏赐了李泰府中的僚属;而且住在李泰家附近的邻居,家中只要有老人的,也都得到了赏赐。
赏赐完了,太宗觉得还是不过瘾。
于是他下令,既然爱子李泰的府邸在延康里,那么这一年,延康里的租税全免;延康里所在的长安县,死刑以下的罪犯全部赦免。
李泰当然很高兴。这时候他脑子中一定想到了四年前的一件事。当时,长孙皇后身患重病,太子承乾建议赦免囚徒以祈求福报,但是唐太宗却拒绝了。
魏王李泰
拒绝太子,却为了李泰主动去做,这叫什么?这,就叫恩泽;这,就叫“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至于太宗为什么会这么宠爱李泰,也不难理解。一方面是李承乾实在难成大器,他不断地在小人之间沉沦,在“扮演突厥人”的儿戏中堕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泰确实有他的优点。史书中说他,幼时聪敏绝伦,稍长后善作诗文,成年后爱好经史子集,很得太宗欢心。
不过,李泰还是有劣势的,而且很致命。
2 李泰的劣势与李治的优势
支持李泰的是一群二代们。
比如,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还有柴绍的儿子柴令武。李泰最直接、最亲近的党羽,都是功臣子弟。
而问题就出在这里,太宗虽然喜欢李泰,但却不喜欢这些二代们,他认为这些二代基本都是纨绔子弟。
有一年,太宗对房玄龄表达了对二代们的不满:“这些功臣子弟,拼的都是爹,不修德义,爱好奢纵(德义不修,奢纵是好)。”
而且可以想到的是,如果李泰上台之后,这些功臣子弟就会把持朝政,这岂不是形成了新的大士族?庶族地主们怎么办呢?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庶族地主代替士族执政,是大势所趋,因为帝国需要的是职业经理人,而最好的、最忠诚的职业经理人,当然是没有根基的庶族地主。
晋王李治
反观李治呢?
他背后站的是,长孙无忌、褚遂良,还有李勣,他们是元老重臣,是贞观之治的参与者和推行者,这是优势之一。尽管长孙无忌,看中李治的,是他的听话。
而且,这些人不都是关陇贵族,比如李勣就是山东庶族。而后来,也正是李勣,送了关陇贵族最后一程,这是后话。
而这,是优势之二。所以,李治当为太子。
李治被立为太子之后的一天,唐太宗暗中问长孙无忌:“你觉得李恪怎么样,愿不愿意辅佐一下呀?”这是想换掉李治。
长孙无忌断然拒绝:“举棋不定则败,况储君乎?”
于是,唐太宗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专心培养太子李治。
这说明什么?说明唐太宗立太子,要看长孙无忌的脸色!
雄才大略的唐太宗,为什么要看长孙无忌的脸色的呢?
3 唐太宗晚年的心理密码
晚年的唐太宗有件事一直埋在心底,只要一想起来,就转辗反侧,抓耳挠腮,抓心挠肝。
什么事?身后事!
他怕,怕自己死后,功臣子孙乱政。为此,在承乾政变失败后,他疏远了房玄龄,因为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是李泰的党羽,参与了废立太子的一些阴谋活动。
贞观十七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过这样一话:“希望你们能看好自己家的孩子,不要让他们犯错。(欲公等戒勖子孙,使无衍过。)”——这是敲打。
除此之外,太宗还怕,怕自己死后,自己的政策不能延续!
而长孙无忌,既是自己的亲戚,又是“贞观之治”的参与者,有他辅助新皇帝,贞观年间的政策一定会延续下去!
所以,长孙无忌支持谁,很重要。
重要的长孙无忌
说到这,唐太宗为什么立李治,唐太宗晚年的心理密码,就解开了。
任何一个封建统治者,尤其是一个成功的统治者,在寻找自己接班人的时候,都会考虑到政策的延续性问题,李世民也不例外。
为此,他选中了长孙无忌支持的李治;为此,他亲自撰写《帝范》十二篇,按照自己的心思,精心培养接班人李治。
在《帝范》中,太宗写道:“汝无我之功勋,而承我之富贵。”
做个守成君主,按照我的政策来,就是你的任务。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病情恶化,弥留之际,他向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三人交代后事,不断强调:“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情辅佐,永保宗社。”
太宗担心的,无外乎是,自己人亡政息。
但好在,李治登基后,开创了“永徽之治”。而“永徽之治”正是“贞观之治”的延续和发展。
唐太宗当安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