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常清是盛唐时期的著名将领,他和高仙芝两人并称“西域双壁”在历史上也有着一定的人气。两人先后带领安西军为大唐开疆辟土战功卓著。

历史上封常清死的冤不冤(导致他死亡的原因是什么)-风君娱乐新闻历史上封常清死的冤不冤(导致他死亡的原因是什么)-风君娱乐新闻

然而就是这么一员功勋卓著的名将,却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一败涂地退守潼关,最后又和高仙芝一起被杀。悲剧英雄向来是令人同情的,而封常清之死也让后人感叹不已,前半生以残疾之身纵横沙场,哪料到在人生巅峰处遭遇惨败从而一蹶不振。

但是我们仔细梳理加以分析,就可以得出他的被杀并不冤枉(高仙芝才是真正被冤杀)。在新、旧唐书中将两人之死都归咎于唐玄宗的老来昏聩这其实是不公平的。

当初封常清在出征时念念不忘地对唐玄宗说:“献俘阙下。”结果最后连大唐的东都也丢弃了,这个结果换成那个皇帝都会发火。由此可见当时的封常清已经自大到既不知己也不知彼,那么他的失败也就可想而知。一个人半生蹉跎陡然得志后难免会自视甚高,封常清就是如此他的被杀其实是在自身功成名就之后过分膨胀的结果。

公元756年一月,潼关周围已下起漫天大雪。正在军前白衣效力的封常清被几位士卒拦住,为首士卒传令说监军边令诚从长安回来,要封常清立刻前往中军大堂,他心中泛起不详的预感。

就在几天之前他还是威震西域的帝国将军,赞誉和荣耀伴随在他身边,但是荣誉的高峰之后转至而来是深不可测的悬崖峭壁。

自己原本以为安史乱军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在虎牢关、洛阳唐军连战连败,将大唐的东都也丢给了叛军,自己只好兵退陕郡恰好碰见前来增援的高仙芝,这才合兵一处退到潼关驻守。

但是战败的耻辱还是伴随着封常清,他痛定思痛下这才明白叛军绝非乌合之众而自己率领的也绝非昔日的安西强兵,可笑自己在面圣之时还口出狂言要献首阙下再造安西神话。

封常清写好谢罪表文,连接快马派遣三位信使带奏折前往长安,结果愤怒的皇帝都不接受,并颁诏让封常清在唐军之中白衣戴罪效力。

此时中使边令诚前来传唤,封常清本能地知道最后的结局。他匆匆拿起谢罪表文放入怀中,和传令的卫兵起来到潼关中军大堂。才一进堂边令诚就出示了李隆基的手谕,立刻处死失地丧师的封常清。

唐明皇为何如此着急?其实这其中有边令诚的功劳,做为内侍边令诚很得皇帝的信宠,而此前他在西域监军之时就和西域双壁的高仙芝、封常清打过交道。后来因为索贿不成和两人反目为仇,此时正是他返回长安进谗促使李隆基下诏。

封常清将自己的遗表交给边令诚,让他转交给李隆基。随即不久号称西域双壁之一的封常清面向长安方向重重地磕头谢恩,嘴里念叨着遗表的最后几句:“……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封常清被杀,随即赶到的高仙芝伤心不已,抚着封常清的遗体大哭道:“封二,你从布衣到显赫都是我一手提拔后来又接替我为节度使。想不到今天我会和你一起死在这里,这大概就是命中注定吧!”但此时高仙芝也自身难保,两人的交情自然也瞒不过边令诚,旋即高仙芝也被边令诚以贪污军粮之罪处死。

历史上封常清死的冤不冤(导致他死亡的原因是什么)-风君娱乐新闻历史上封常清死的冤不冤(导致他死亡的原因是什么)-风君娱乐新闻

唐初的西域是建功立业的好去处。无数的文人骚客和热血男儿都在那里书写下人生的传奇。封常清也不例外他是跟随祖父来到西域的,年轻之时就向往烽烟战场渴望着出人头地。

但是命运往往喜欢作弄人,封常清偏偏生的相貌丑陋腿短足跛,这在以貌取人的唐代格外的不受人待见。因而他年过三旬却还是在安西军中做着普通的一兵,如果按照正常升迁封常清只能在安西都护府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但是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是当时西域最为耀眼的将星高仙芝。

高仙芝仪表堂堂,他的随从也都是军中健儿衣装华丽。封常清对此羡慕不已。一次高仙芝征求行营随从,封常清投书一封毛遂自荐。因为自身形象差高仙芝起初不予理睬,封常清倒也执着坚持每日投书并且守在高仙芝军营门口。

时间一长高仙芝烦不胜烦,对封常清道:“随从已经招满你不用再来!”

此时封常清反驳一句:“我倾慕将军的风采前来投效,将军却以貌取人恐怕会失之子羽(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啊!”高仙芝顿感惊奇普通人如何会说出如此不亢不卑的话?于是高仙芝就让他当自己的随从平日负责府中公文往来。

封常清就这样走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之所以不放弃是因为他明白人这辈子纵有天大本事,如果没有伯乐,可能一生都没有出头之日。也正是看准了这点,他才不遗余力地投到高仙芝门下。

封常清凭借幼时练就的文案功底和过硬的军事素养,在高仙芝每战之后总是早早地写好捷报,高仙芝看后竟然条理分明无一不对,对此他大为惊奇。

从此之后,高仙芝对于封常清这位长相丑陋之人刮目相看每次高仙芝出征在外必用封常清为留后负责大营事务。就这样封常清跟随着那位带领大唐走向中亚的一代名将高仙芝,开始攀上自己人生的高峰。

公元752年高仙芝在怛罗斯兵败,被撤掉了安西节度使的职务,召回了京城。一年之后,封常清就当上了节度使,在公元753年,他率军远征大勃律国重新控制了丝绸之路的南端,将大唐在西域的声望和疆域推到了极致。

历史上封常清死的冤不冤(导致他死亡的原因是什么)-风君娱乐新闻历史上封常清死的冤不冤(导致他死亡的原因是什么)-风君娱乐新闻

第二年,封常清入朝觐见唐玄宗。唐玄宗对其封赏有加赐给封常清一子五品官,赐第一区,去世的父母皆赠封爵,封常清终于成功的封妻荫子荣耀不已。在巨大的荣誉面前,封常清开始志得意满他环顾大唐觉得除了自己的老上司高仙芝外再无对手。这也为他随后的悲剧埋下伏笔。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南下叛军在河北势如破竹。此时封常清在华清宫再次觐见唐玄宗。

面对这位安西名将唐玄宗咨询平叛之策。在大唐边军之中西北出身的将领们普遍都瞧不起东北边镇的将领,封常清也不例外。他此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安禄山率领敌兵十万侵犯中原,是依仗中原承平日久人不习战。然而事有逆顺,我自请赶赴东京,开府库,招募骁勇之兵渡河,很快就可以取得安禄山的首级献俘阙下。”

但是他没有想到就是这句话让他从巅峰跌落,也为自己的死亡埋下了伏笔。做为久经战阵的将领对于敌我双方的兵力素质应该有着基本的了解和分析,封常清长期在西北任职对于中原形势根本毫不知情,如何能够口出狂言要献俘阙下?

此时大唐精兵强将都在边疆中原空虚,加上承平日久百姓未习兵戈又如何能够能够和精锐叛军一较高下?最佳选择就只能是凭借城池节节抵抗迟缓叛军的攻势,然后召集四方精锐回援后再断其后路一举歼灭。封常清没有选择这条上策而是选择了最下策和优势兵力的叛军硬碰硬。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唐玄宗听完大喜当即拜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到东都洛阳抵御叛军。封常清快马赶到洛阳后打开府库招募到了6万士兵,还没训练准备。安史叛军就已经攻到了洛阳以东100里外的虎牢关。

虎牢关古称天险,如果封常清在此坚守也未必不能将叛军抵御在洛阳之外。但此时封常清犯了一个错误他率军和叛军决战。两军酣战之时叛军铁骑从侧翼伏击,唐军新募顿时军心崩溃溃败而回。

封常清收拢部分残兵企图在洛阳上东门坚守,叛军四面围攻不已,封常清不敌后退至宣仁门,随即又败退到上阳宫。此时叛军已经大举入城封常清眼见坚守无望后带领二十余骑逃出洛阳,一路上收拢散兵准备后撤。

到达了陕郡之后,封常清和高仙芝相逢,此时高仙芝率领在关中招募的的五万大军准备前往洛阳增援。连战连败的封常清这时才从再造安西不败神话和献俘阙下的一厢情愿中清醒过来,他这才明白叛军不再是西域小国的军队可比,而自己率领的也不是安西精锐唐军。对于叛军只能是坚守险要城池以待援军而不是硬碰硬的决战。

于是封常清对高仙芝建议道:“叛兵精锐且军中勇将颇多不宜硬拼。陕郡无险可守如今只有退守潼关占据险要以防止叛军攻入关中。待天下之兵云集后再一举破敌。”

封常清这个建议还是十分的中肯,但是他忘记了军中还有监军边令诚。昔日在安西边令诚和两人有过交集,后来因为索要贿赂不成让边令诚对两人怀恨在心,如今封常清一败再败还要放弃陕郡,于是边令诚跑回长安像唐玄宗添油加醋的将封常清惨败的经过汇报给唐玄宗。

唐玄宗原本对封常清抱以厚望指望他顺利平叛,没想到却是惨败而回。他记起封常清临行之时的大话心中愤怒,当即手诏让边令诚回去处死两将。

历史上封常清死的冤不冤(导致他死亡的原因是什么)-风君娱乐新闻历史上封常清死的冤不冤(导致他死亡的原因是什么)-风君娱乐新闻

帝国双璧之一的高仙芝的死的确有些冤枉,而封常清的死的确有些咎由自取。做为久经沙场的将领对于敌我兵力对比一开始就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如何攻守作战有着周密的规划,但是长期的顺境让封常清过于自信盲目轻敌。

假设一开始他凭借洛阳坚城和虎牢关天险固守待援等待高仙芝的援军,那么唐军的平叛形势也许会有一个很大的改变。但是历史没有假设,封常清的自大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多年的好友和上司高仙芝让后人感到叹息不已。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我们也不乏遇见封常清这样类型的人,才高八斗开创一番事业后却忘乎所以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最后盲目轻敌遭遇挫折而身败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