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余杭百丈建了一座别墅,
花了200万 ,
除去自己的房间 ,
别墅里还有10个空房间。
“就我和丈夫两个人 在别墅里,
很孤单,我想找一些老伙伴一起抱团养老,
人多热闹。”
前几天,
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帮接到
来自余杭的汤大姐求助。
汤大姐今年53岁,
她想招募抱团养老的伙伴。
汤大姐说得很诚恳,发出这个招募或者寻找之前,她也看到关于抱团养老的报道。
“我也知道首个抱团养老实验暂停的消息,但我一直觉得抱团养老切中当下不少老年人养老的心理需求,是值得探索的方式,我还是想试试,老年人该有自己的生活,也应该有自己选择怎么养老的权利。”
想试一试抱团养老
不能因为有人失败了
就没人再尝试了
汤大姐是退休后,才操心起自己和老伴的养老问题的。
每个月的养老保险,加上商业大病险等,汤大姐说自己在养老的经济方面不成问题,她更加关注如何实现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
年轻时在外打拼的汤大姐退休后回到了老家余杭百丈,还盖起了一栋别墅。
“盖了四层,房间又多,看起来像个小酒店一样。”大姐对这个房子是满意的,花了两百多万,旁边有竹海,有小溪流水,环境很是不错。
汤大姐和老伴打算余生在别墅里养老。
这是汤大姐一开始就和女儿商量好的。
“我女儿在萧山机场工作,我们并不想住在女儿家旁边,给他们带孩子,这样的生活我不喜欢。辛苦了大半辈子,人老有也该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有孩子的生活。”汤大姐告诉记者,他们在经济方面不需要女儿特别操心,女儿也支持抱团养老的想法:“我想让自己住得舒服,按照自己的心意过老年。我这边的别墅,附近医院也不远,开车半个小时就能到。”
汤大姐说,别墅所在的环境、就医需求她都考虑到了,她觉得抱团养老的基本门槛已经达到了。
“我挺认可和看好抱团养老的,我想试一试,先出租6个房间,每个房间每月1500元,水电费均摊。”
关于吃饭问题,汤大姐说自己还年轻,特别爱做菜也很会做菜,“我能给大家做的,按照每餐的价格付费,不用其他伙伴操心。”
汤大姐希望和她一起抱团养老的伙伴年龄在60-75岁之间,身体健康,性格随和,“琐事不过于较真就好”。
虽然有这样的构想,汤大姐也明白真正实施起来,会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但不能因为有可能出现的这些问题,就不去做这件事,我很喜欢交朋友的,不喜欢孤单,所以我特别想试试。”
全国首个抱团养老实验打算重启
一人生病大家都来关心的温暖很珍贵
全国首个抱团养老实验近况怎么样?
3月7日晚,记者联系上了对方。“之前因为疫情暂停,最近打算重启了。”
2017年5月份,退休老师朱荣林和老伴王桂芬登报,招募几对60岁到70岁的老夫妻抱团养老。
2020年初,疫情让这个团体被迫解散。
如今朱荣林年岁已大,同为第一批参与者的蒋一纯接过了接力棒。
“已经打算重启了。”蒋一纯告诉记者。
回忆起曾经抱团养老的日子,蒋一纯说,七户人家,13个人,除却一些特殊原因(比如安置房过渡、家中有人去世)等等情况,大部分人员都还是抱团养老的初始成员。
抱团养老的日子,有快乐,也有不可避免的摩擦。
“主要集中在吃饭问题上,有的人爱吃甜,有的人爱吃咸,比如一位来自西安的抱团养老成员,行李中全是辣酱,说是怕来这里养老吃不到辣酱,就可以看出口味对老人的重要性了。”
这些口味上的不同,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会显现出来。
这些摩擦,不会引起本质上的不愉快,在蒋一纯看起来是个小问题。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抱团养老方面的经济账。
“我们是这样操作的,租金交过来,用来请厨师、园丁、清洁工,剩下部分就按照一餐多少钱的标准按规定扣除,水电费均摊。”蒋一纯说,经济账管好,剩下的基本上是小摩擦,“只要彼此之间相互大度点、包容点,不会引起吵架等不愉快”。
比起多人抱团养老的小摩擦,蒋一纯更看重的是抱团养老给予的那份温暖。
虽然入住前很多人不认识,彼此之间保持一种“又是房客,又是朋友的微妙的不远不近的关系”,但住在一起的熟悉感,还是在关键时刻显露,比如当其中一人生病了,其他所有人都来关心的那种感觉,蒋一纯就体验过。
正是这种温暖,让蒋一纯觉得抱团养老很值得。
“我们人到老年了,很多东西都看开了,但是这种温暖,这种热闹是我们选择抱团养老的初衷。”也就是从这一点上出发,蒋一纯依然觉得抱团养老这种模式可以复制且值得推广。
蒋一纯说,重启是找回之前的成员们,“他们中很多阳了最近慢慢在恢复,我也在找个时机,等大家都安康了就开始重启,继续抱团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