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PI简介
1.1.什么是CPI
CPI(Consumer Price Index)指消费者价格指数,我国一般称之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由统计局在每个月的10号左右发布,它是反映城乡居民家庭购买并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
CPI不是商品价格,是一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的相对数,是平均综合指标。价格的表现形式诸如:电视每台2000元。而CPI它是一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的相对数,CPI是在居民消费价格统计的基础上编制计算出来的。
CPI涵盖了全国范围内,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等8个大类,268个基本分类的商品和服务价格。CPI作为消费指数,并不包含资产价格的变动,这点也是值得注意的。
八大类: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娱、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
二分法:食品类+非食品类
食品:粮食、食用油、鲜菜、畜肉类、水产品、蛋类、奶类、鲜果
非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娱、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
CPI主要构成成分及其分类
1.2.编制与计算
CPI数据由国家统计局负责编制,具体是由地方调查总队展开统计调查工作,对于价格变化频繁的商品每月最多采价达到6次。我国目前的统计管理体制是分级管理。国家统计局负责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编制及相关工作,并组织、指导 省(区、市)调查总队开展商品零售价格统计调查工作。各地通过手持数据采集器,采用定人、定点、定时的方法直接调查,或者由选中的调查对象协助填报。在保证价格准确的前提下,经国家统计局审定,各地可通过相关政府部门发布的通知、公告等文件,以及部分企业、单位公开发布的收费信息资料和被调查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采价,也可从互联网采集特定商品价格。根据锡林浩特统计微讯,每月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为CPI采价日(2月份最后一个采价日为当月最后一天)。价格变动频繁的规格品(如鲜活食品)每月采集6次,其他商品和服务的规格品每月采集1至3次。
CPI编制工作流程
CPI各种类指数和总指数的计算采用链式拉氏公式,逐级加权平均计算。逐级加权平均计算,是指各地区需要先计算本地区各类商品的环比价格指数,根据各类商品的权重汇总得到当地的CPI数据。之后,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指数根据全省(区)城市和农村指数按城乡社会商品零售数据加权平均计算。而全国的数据则是基于31个省(区、市)的数据,将各地社会商品零售数据作为权重,加权平均得到。
在CPI的编制步骤中,我们会发现,被调查的地区的抽选、采价点和采价日的选择、甚至于同一类产品中具体的选择方案(如同样是电视机,要选什么样的品牌、型号)都可能影响CPI指数。为了尽可能准确地保证数据的真实性,CPI编制时,采用的同类产品必须同质可比;被抽选的地区以及采价点不能人为主观的选定,需要考虑收入水平、常住人口等因素,结合当地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动态选择。
2.权重计算与基期调整
2.1.权重计算
权重的计算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
公式法。根据公式,项目的同比涨幅*该项目的权重=带动CPI同比上涨的幅度。根据统计局公布的带动CPI的幅度,我们便可以计算出该项目的权重。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准确得到相应项目的权重,并且计算相对简单。
支出占比法。参考全国人均消费支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度消费支出数据。由CPI的计算方式可知,统计局计算权重时是与消费总额基本成正比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消费总额的占比去近似地计算各项目的权重。CPI食品大类中的部分细分子类,以食用油、蛋、奶等为代表的数据,我们可以利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度消费支出数据计算。而CPI非食品大类的消费数据,可以根据全国人均消费支出数据计算获得。
回归法。对于畜肉类中牛羊肉,我们使用回归法。根据公式:畜肉类带动CPI涨幅=猪肉类权重*猪肉类涨幅+牛肉类权重*牛肉类涨幅+羊肉类权重*羊肉类涨幅。猪肉类数据可通过公式法得到,扣除猪肉之后,可以将此公式看作一个二元回归。利用历史数据计算得到牛羊类的系数。根据两者的系数将畜肉类中剩余的权重按照比例赋予牛肉和羊肉。
三种方法的比较:
公式法准确度高,但受制于数据量少。由于数据是统计局公布,因此公式法的计算准确度最高。但也同时由于统计局并不公布许多细分项目的数据,因此我们只能计算出公布出的数据。对于未公布数据的其他项目,我们需要利用其他的方法计算。
支出占比法需要获取其他数据,准确度低于公式法。支出占比法主要是对公式法的补充,用于没有直接公布带动CPI同比上涨数据的项目的计算。由于国家在2013年对人均消费支出数据进行了修订(具体为由于2013年进行城乡一体化调查,所以不再公布城镇居民数据),这使得该方法的准确度不如公式法。此外,全国人均消费支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度消费支出数据不 存在月度数据,导致支出法测算数据的时效性可能略差。
回归法对数据要求低,但稳定性不高。回归法是解决最后的牛羊肉类细分项的方法,该方法除公式里统计局会公布的项目外,不需要利用其他的数据,对数据要求度相对较低。但是由于回归的准确性受时间窗口的长度和时间窗口的移动影响较大,不同的时期结果可能相差较大。
计算顺序:
第一步,是先用方法一(公式法)计算出有明确带动的细分项,主要是统计局直接公布数据的项目。本文中一般采用最近一个季度的平均权重,以保证权重值的实时性。
第二步,在畜肉类权重扣除猪肉类权重后,利用回归法得出牛羊肉的系数。
第三步,扣除已知权重后,根据全国人均消费支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度的比例分配剩下的权重,得到最终结果。
根据以上方法测算,八大项中,占比最大的是食品烟酒类,占据了31.07%的比例,而后是居住类和交通通信类,分别为23.78%与12.77%。而在食品细分项目中,畜肉类、酒类、卷烟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分别为5.90%,4.21%和3.88%,最受关注的猪肉占比为3.56%。
CPI权重结果
2.2.对CPI变动的贡献
综合各分项的权重和波动率(标准差),对CPI同比变化贡献超过10%的分项有食品烟酒、交通通信、居住。各分项对CPI变动的贡献可以理解为该分项对 CPI 变动的影响程度。我们从波动率的角度计算各分项的标准差,将其与各项的权重 相乘,得到结果可以反应该项对波动的贡献。最后,计算各项在总贡献中的比重 得到其波动贡献率。
各分项对CPI同比变化的贡献,食品烟酒、交通通信等分项贡献较大
2.3.CPI基期轮换
CPI是一个与基期对比的相对数,是用基期数量加权计算的价格指数,即拉式指数公式。传统的价格指数有拉式指数和帕氏指数两种,其中,拉式指数是用基期数量加权计算的价格指数,而帕氏指数是报告期数量加权计算的价格指数。拉式指数与帕氏指数相比,优点是用基期数量作权重,减弱了权重变动对指数的影响,从而增加了数据的可比性。缺点则是由于它假定销售量是不变的,因此拉氏指数不能反映数量的变动。同时,由于拉氏公式忽略了价格上涨后的替代效应,即一篮子的商品价格上涨后,消费者可以选择别的商品来替代。所以拉式公式倾向于高估CPI。
基期调整不宜过久也不宜过快。由于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变化,CPI的权重也有所变化。如果我们长期保持基期的不变,很容易忽略了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总量上的变化,尤其是结构上的变化,包括新产品和服务的出现。而如果基期改变过于频繁,则不容易反应一段时间内物价连续的变化,指数将会缺乏可比性。
我们国家规定:CPI每五年进行一次基期轮换。我国经济社会仍在快速发展之中,为了使指数更好地适应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变化,提高指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同时兼顾指数的连续可比性,我们国家规每五年进行一次CPI的基期轮换。以5的倍数作为基期年,在基期年选取“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五年保持基本不变。例如:目前2021年开始编制和发布的CPI数据以2020年为基期的价格指数。
最近两次基期调整内容总览
3.CPI的微观应用——以猪周期为例
3.1.猪价对于CPI的意义
猪肉是CPI中影响最大的细分项,猪肉价格对CPI同比变化的贡献率和整个食品烟酒分项相当。猪肉作为CPI项目中波动最大的一项,以2016年至今为例,其标准差大约是食品烟酒项的9倍,是交通通信项的18倍。因此猪肉价格在CPI同比变化的贡献率上,于某些选取的时间段内,将超过60%,是阐释CPI波动原因的主要因子。从历史走势上来看,猪肉和CPI的变动方向也基本一致,相关性接近0.7。
猪肉价格与CPI变动方向基本一致
猪肉在CPI中的实际权重会随着猪价发生变化,猪价越高时,猪肉的权重也相应越高。猪肉是对CPI影响最大的项,而猪肉的权重也会随着猪价的变化上蹿下跳,这也增加了研究者预测CPI的难度。我们认为这种权重变化的合理性在于,消费者对猪肉的消费量相对稳定,猪价变化影响了猪肉消费在一篮子消费品中所占的权重,所以猪肉项的权重会随着猪价发生变化。
4.CPI与其他宏观指标的联系
4.1.CPI与社会消费品零售
CPI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正相关,且这种相关性主要体现在价格变动部分。在预测社零的时候,CPI是一项发挥重要作用的辅助指标,而CPI和社零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价”的部分。我们以名义社零增速减去实际社零增速,表示社零中物价变动的影响,发现和CPI几乎完全同步,相关性高达0.94。
CPI和社零中的价格变动部分几乎同步
4.2.CPI和PPI的关系
通胀可以分为供给推动型通胀和需求拉动型通胀。总需求旺盛时会催生需求拉动型通胀,由于是总需求拉动,这时的涨价往往是全局性的。而供给推动型通胀往往局限于部分行业,很难形成全面价格上涨。当前经济动能趋缓,涨价的主要源头是供给受限的煤炭、钢铁和海外输入的原油、有色,因此是供给推动型的通胀。
供给推动型通胀主要依靠产业链上下游成本传导,CPI和PPI结构差异注定下游产品和服务价格很难全面上行。一般认为PPI表示工业品价格,代表产业链上游,CPI表示消费品价格,代表产业链下游。但实际上,上游和下游指代的产业非常繁多,而CPI和PPI的各分项所处的产业链区别较大,结构占比也有很大不同,很难形成从PPI向CPI传导的涨价路径。比如PPI中占比高达72%的生产资料类 在CPI中几乎找不到直接对应的下游,而CPI中占比35~40%的服务类消费跟PPI完全没有关系。
PPI和CPI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别
物价从PPI向CPI传到的证据一:PPI生活资料领先CPI消费品1~2个月左右,说明同一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价格传导是存在的。PPI的生活资料项和CPI的消费品项所对应的产业链重合度较高,理论上来说它们之间的价格传导应该较为顺畅。而从历史上看,它们价格变化的相关性非常高,PPI生活资料领先1~2个月左右,符合理论判断。而这两项几次出现涨幅分化较大的情况,也基本能够用猪肉价格解释。
PPI生活资料领先CPI消费品1~2个月左右
物价从PPI向CPI传到的证据二:在供给推动的通胀环境中,中国PPI对核心CPI(CPI非食品项)有6~10个月的领先。
中国PPI对核心CPI有6~10个月的领先
4.3.CPI与央行的利率决策
由于CPI受猪价单一变量影响更大,央行的利率决策更多参考PPI和核心CPI。
理论上说,通胀水平上升,意味着经济过热,央行倾向于加息给经济降温。当通胀水平下降时,则倾向于降息。我们发现2015年之前,CPI和PPI几乎同步,和央行基准利率之间也保持了较好的正相关性。但2015年开始,CPI和PPI走势出现了分化,而央行利率决策和PPI的相关性明显高于CPI。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CPI受猪价影响太大,相对而言,核心CPI更能够代表广泛的消费品价格的变化。
CPI、PPI、核心 CPI 和央行基准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