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坊间流传的民间小故事中神话传说和名人的趣闻轶事居多,这些故事大多通过简单的故事蕴含着大道理或者体现了故事主人公过人的智慧,总之都能让人读者看完后得到一定的收获,Maigoo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短小的十个民间故事,这些经典民间小故事你看过几篇呢?
民间小故事短篇
黄河的传说
有个小伙子叫黄河,英勇无比,恋上一富豪的女子。但女子的父亲看不起他,所以处处刁难他。一次他一箭射向女子的父亲,没射中,因为他从来不虚发,就到深山去修炼。一次意外射下一只鸟,鸟告诉他那姑娘自杀了。小伙子很悲哀,就泪水不停地留下来,形成了现在滚滚的黄河。
牛郎织女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织女下界和牛郎成亲,玉帝和王母娘娘勃然大怒,命天神下界抓回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王母娘娘后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这一天,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
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年画灶王
民间传说灶王名叫张万仓,娶妻郭丁香。张万仓经商外出爱上少女王海棠并带回家,休了妻子。海棠好吃懒做,将家吃穷走了。后万仓遭大火,双眼熏瞎沦为乞丐。到一富人家讨饭,吃碗面后感觉像前妻丁香所做,一问果然如此,万仓羞愧,一头钻进灶膛。玉帝念其悔意,封万仓为灶王。
渔童
一个出生贫苦的渔夫为了生计在暴风雨夜晚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打渔,一条鱼都没捕到,却网到了一个画着荷塘渔童的汉白玉鱼盆。拿回家后,到了半夜,渔童跳了出来,唱着歌,拿着鱼竿在盆子里的荷塘里钓金鱼,金鱼跳起溅起的水珠变成了一颗颗金豆豆。渔夫靠着鱼盆过上了好生活。可这个秘密被一个洋传教士知道了,他与官府勾结,押渔夫上公堂,说鱼盆是他的,官府也欺压百姓,强迫渔夫把鱼盆还给他。为了不让坏人得逞,渔夫当众把鱼盆摔碎。这是,渔童从盆子里跳了出来,他甩起鱼竿,勾住洋教士的鼻子把他扔进了大海。
民间经典短篇故事传说
十二生肖的传说
猫和老鼠原先是好朋友,但是有一年,玉皇大帝要在正月初九选定十二生肖,就这件事破坏了它们的友谊,使得它们反目成仇。猫听说玉皇大帝要排生肖,就对老鼠说:“我的好朋友,你能明天清晨叫醒我吗?”“当然,我们是哥们啊,必须会叫你的。”但是正月初九那天,老鼠却独自出发了。半路上,老鼠悄悄地钻到牛的耳朵里,顺利地过了河。结果,老鼠第一,牛第二;之后虎、兔、龙等动物都来了。就这样,猫和老结下了不解之仇。
“年”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十分凶猛。每到除夕就出来伤人,因此每到除夕,人们都会逃往深山,躲避伤害。又到了一年除夕,来了一个白发老人,他对村里的人说让他住一晚,他必须能将“年”赶跑。大家不信。当“年”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里的时候,突然传来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吓地不敢往前了,原先“年”最怕红色、火光、炸响。这时大门大开,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逃跑了。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鞭炮,灯火通明,成了我们最隆重的节日—“过年”。
孔雀公主
在遥远的森林王国了,住着一只傲慢的孔雀公主。她天天叫父王买来新鲜的食物,很是浪费。这可把父王急坏了。可是傲慢的孔雀公主才不管呢,她只要自己舒服就行。有一天,父王因为打仗去世了,临死前他对女儿说:“往后的一切就靠你自己了。”说完父王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孔雀公主这才想到自己的日子。她想:“如果猎人用枪来攻击我,来不及逃难怎么办呢?”。孔雀公主决定改变自己,做一个勤劳勇敢的公主。她赶紧请来了园艺家等来教她。就这样功夫不负有心人,时间一长孔雀公主就学会了煮饭,砍树编框,最后成了远近闻名的好公主。
百鸟朝凤
很久以前凤凰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鸟,羽毛也很平常,丝毫不像传说中的那般光彩夺目。但它有一个优点:它很勤劳,不像别的鸟那样吃饱了就知道玩,而是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将别的鸟扔掉的果实都一颗一颗捡起来,有一年森林大旱,鸟儿们觅不到食物,都饿的头昏眼花,快支撑不下去了。这时凤凰急忙打开山洞,把自己多年积存下来的干果和草籽拿出来分给大家,和大家共渡难关。旱灾过后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鸟儿们都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一致推举它为鸟王。以后每逢凤凰生日之时,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表示祝贺,这就是百鸟朝凤。
牛鱼嘴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大帽山是一片大海,海里住着南海龙王儿子龙,岸边住着牛魔王的儿子牛和鲤鱼精的女儿鱼。鱼和牛从小青梅竹马,经常喜欢在一齐玩。在不知不觉中他们都已到青年时期,牛和龙同时爱上了如花似玉的鱼,而鱼只爱上为人忠诚力大无比的牛。一天牛和鱼约会时被龙看见,龙顿时火冒三丈,立即要和牛决一死战。这场大战战了四十九天,战到翻江倒海,天昏地暗,仍未分出胜负,结果大海干枯变成了高山,这件事最终被上帝明白了,于是上帝把龙顶在大帽山的山顶上,把鱼锁在了半山腰上,把牛牛赶下做凡间苦役,就在牛被赶下做凡间苦役的前一夜,牛和鱼在大帽山的山嘴上做最终的生死离别,最终人们为了纪念牛和鱼这个凄美的感情故事,就把大帽山叫成“牛鱼嘴”。
短一点的民间故事
妙戏考官
清末民初,英山有个叫闻筱辑的儒生,他博学多才,却厌恶功名利禄。这一年,闻筱辑的父亲让他去应考,博取功名。考试那天,闻筱辑想戏弄一下考官,便在考卷的反面画上一只摇头晃脑的老猫,老猫的一只前爪抓着一份试卷,另一只前爪抓起嘴边的一溜胡须,旁边又写上三个字:“喵!喵!喵!”画完写好后,闻筱辑翻过卷面,看过题目,便一气呵成地写好文章,交了头卷,走出了考场。
考官拿过卷子看着看着,竟被那文采飞扬的文章吸引住了,他一口气看完,捋着长长的胡须,摇头晃脑地连声赞道:“妙!妙!妙!”
考官习惯地想看看考生的姓名,便把试卷朝反面一翻,见一只老猫和三个“喵”字,知道被闻筱辑戏弄,气得满面通红。
对联祝寿
庞振坤是邓州有名的才子。这年,邓州来了个知县,叫汤似慈,此人爱财如命。汤似慈要过大寿,地方豪绅为讨知县欢心,便向百姓强行摊派送礼。庞振坤见此情景,撰书一联作为寿礼送上。联云:“似者,像也,像虎像猊像豺狼,不像知县;慈者,爱也,爱金爱银爱钱财,不爱黎民。”横批:“不成汤水”。汤似慈看了差点气死,决定报此当众羞辱之仇。
一天,汤似慈听闻庞振坤手持写有“我是天子”的灯笼四处游逛,便以“欺君罔上”之罪,将他押上大堂。谁知,庞振坤斥汤似慈有眼无珠。原来“我是天子”四个大字下面,还有“一小民”三个蝇头小字。庞振坤辩解道:“‘我是天子一小民’,所言极是,何罪之有?”
汤似慈责问:“为何这七个字大小不一?”庞振坤答道:“回大人,‘小民’怎敢与‘天子’一般大小呢?你只见‘天子’,不见‘小民’,怎能怪我?”汤似慈哑口无言。
趣题巧答
史阙疑是清乾隆末年的一个贡生,韩城有名的才子。
一次,史阙疑去应试,考官听说他是韩城奇才,故意在科试完毕,又对他口试一番。
考官说:“我昔日在江南为官时,见那里的水桶很大。”史阙疑恭敬地问:“咋个大法呢?”考官说:“装了半桶水,里头卧了九头老水牛。水牛在这边用尾巴甩水,那边的水还纹丝不动呢!”
史阙疑说:“这不足为奇。小时候我在家乡读书,曾见到一根特别长的竹竿。”考官问道:“咋个长法呢?”史阙疑说:“头一年八月十五,有一个人扛着那根竹竿从我们学堂门前过,直到第二年五月端阳,我还看见剩几节竹竿梢儿在门前甩动哩!”
考官惊奇地问:“天下哪有这么长的竹竿?”史阙疑一字一板地说:“如果没有这么长的竹竿,如何箍着您那么大的水桶呢?”
巧释春联
纪晓岚是乾隆身边的大学士,他能言善辩,学富五车。一次,纪晓岚回家省亲,正逢春节。乡里有一家弟兄仨,日子过得很穷,常受一些富户歧视。纪晓岚见这兄弟几个为人老诚,便送了他家一副春联,上联是“惊天动地门户”,下联是“数一数二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当时有个财主非常嫉恨纪家。他得知纪晓岚为乡民写了一副“犯上”春联,便串通官府,上告京都,说纪晓岚犯了欺君之罪。乾隆得知,龙颜大怒,立刻召纪晓岚回京。
乾隆见纪晓岚怒道:“你可知罪?”纪晓岚慌忙跪倒:“为臣回家省亲是万岁恩准的,不知罪从何来?”
乾隆说出他在家写春联一事。纪晓岚道:“万岁息怒,春联虽是我写,但并无过错。这家哥仨,老大是个卖爆竹的,不是‘惊天动地门户’吗?老二是在集市提秤的,岂不是‘数一数二人家’?老三是卖烧鸡的,‘先斩后奏’并不过分呀!”
纪晓岚这一解释,逗得乾隆大笑,便赦纪晓岚无罪。
搭桥取名
李太清是一个有才的进士,深受皇帝喜爱。有一次,皇帝派他到湖广为御花园办些奇花异草、假山怪石,顺便让他回乡探亲。李太清领了好多银子,行了好多路程,来到乡里,见到洪水冲毁良田,听到灾民啼哭哀号。乡亲们还纷纷前来诉苦,说当地白知县不仅不放粮救灾,还逼收课税。李太清看到此情此景,心里不忍,就把办皇差的银子统统散给穷苦百姓了。
眼看期限已到,李太清回到京城,甩着一双空手上了朝。皇帝问他事情办得怎么样,李太清不慌不忙地说:“我的家乡有条河,年年泛滥,庄稼颗粒无收,行人交通不便。我想圣明的皇帝是最体谅百姓的,就把银子用来修了一座桥,盖了一座庙,百姓人人称颂皇恩浩荡。”
皇帝问:“这座桥叫什么桥?”李太清信口答来:“三石六步两眼桥,对面山上一座庙,武将要下马,文官要下轿。”皇帝听了蛮新鲜,便夸奖他会办事。
其实呀,李太清只用了三块石头,一块当桥脚,两块做桥面,桥长六步,岂不是三石、六步、两眼桥?山上的庙不过是座土地庙,桥上太窄,当官的非下马下轿不可,李太清还真把皇帝哄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