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太宗贞观年间至玄宗开元年间,历时百余载,政局虽几经变动,但各项制度与政策基本得以延续,社会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开元时达至巅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然自安史之乱分水岭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使帝国陷入了无法解救的重重矛盾之中。
1.宦官专权
安史之乱后,宦官开始凌驾于朝廷百官之上,甚至皇帝的废立乃至生死存亡都捏在了宦官的手里。自德宗李适至唐朝覆灭,先后12个皇帝君临天下,然其中为宦官拥立者7人,被宦官所害者3人。
宦官如此专横霸道、穷凶极恶的原因,一是掌握有朝廷禁军。783年,泾原兵变(关内泾原兵奉命平叛,途径长安时哗变),德宗李适出逃,无军扈卫,狼狈不堪。事后,德宗以武将重臣不堪信任,更加依赖宦官,令之统率左、右神策军及天威军等(负责京师、宫廷宿卫以及行征伐事)。自此,宦官典掌禁军成为定制。二是宦官参与了军国要政,掌管机密,承宣诏旨,权力极重。
宦官专权,必定与朝臣发生激烈冲突。彼时,朝臣衙署居南,称“南衙”,宦官衙署居北,称“北司”。北司权盛,南衙实际上沦为了附属机构。而皇帝为脱离苦海,时常站在朝臣一边。835年,文宗李昂起用李训、郑注等人,谋划打击宦官势力。十一月,李训等事先潜伏甲兵于宫内,诡称大明宫左金吾院后的石榴夜降甘露,企图诱骗大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等前往察看后一举灭之。不料,看出端倪的仇士良劫持文宗回宫,并派遣禁军四处捕杀。酿成了数百朝臣惨遭屠戮的“甘露之变”。而渐成傀儡之势的文宗则郁郁而终。
昭宗李晔时,宦官韩全诲掌权,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勾结,劫持昭宗,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叛变降唐的原黄巢将领朱温率兵勤王,败李茂贞,其入仕长安后,将宦官砍杀殆尽,肆虐唐朝百余载的宦官专权方告终止。
2.藩镇割据
763年,安史之乱结束了,但动乱的根源并没有消除。战后的唐廷精疲力竭,不仅无力根除藩镇势力,而且为一时苟安,对安史旧部“瓜分河北地授将”。如此一来,藩镇割据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形成了“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的局面。
其中最盛者当属河朔三镇,即成德(今河北正定)、魏博(今河北大名北)、卢龙(今北京)。这些割据势力,“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
宪宗李纯时,致力于“以法度裁制藩镇”,以重塑帝国荣光。在接连讨平了川西节度使刘辟、镇海节度使节锜后,诸镇始有畏惧之心。812年十月,实力强劲的魏博节度使田兴向政府请命归附,“五十余年不沾皇化”的魏博重受朝廷节制,影响颇深。817年冬,大将李愬(sù)亲率数千精兵雪夜袭蔡州(今河南汝南),生擒淮西强藩吴元济。自此之后,成德、卢龙等镇皆上表臣服,陷于强藩60余载的河北、河南、山东诸地重归政府管辖。王朝复归一统,史称“元和中兴”。
然辉煌转瞬即逝,宪宗死后,继位的穆宗李恒宴乐过多,畅游无度,不留意天下之务,致使河朔三镇复叛,割据再次临现,并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勤王京师的朱温屠戮宦官后,朝廷完全被其掌控,904年正月,朱温杀宰相崔胤等朝臣30余人,迁都洛阳,另立13岁的哀帝李柷(zhù)。907年,哀帝禅位朱温,曾缔造一时盛世的大唐王朝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