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商业化再进一步。
昨天早上,豆瓣 FM 宣布付费版本豆瓣 FM Pro,定价为 10 元 / 每月。豆瓣通过新闻稿表示,付费用户目前可享受高音质和去广告服务,“未来,Pro 版将开放更多、更有意思的功能,以及更有价值的服务。”豆瓣同时也声称:“对于非付费用户,豆瓣 FM 仍可正常使用。”
针对备受争议的 192K 最高码率,豆瓣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选择是基于数字音乐‘在线收听’而非‘下载收听’的环境选择。“他说,豆瓣在保证更高音质的同时也考虑到了网络流畅度。
我注意到,豆瓣在 FM Pro 推出的时候,给出的一个理由相当有趣——“我们一直希望能带给大家完美的收听体验,但版权和带宽的成本让我们不得不通过插播广告来消化。更高音质,并且没有广告,当然是更完美的体验,但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带宽成本和版权支出。基于此,我们推出了豆瓣 FM Pro”。
是不是有点奇怪?至少我们没看到豆瓣 FM 有那种“好产品就应该收费”的那种底气,它花了更多语句在阐述“成本过高,所以不得不收费”。
考虑到豆瓣 FM 拥有 1000 多万用户,这种说法值得理解,我也赞同好产品需要收费。不过,在一个音乐消费成本近乎为零的国家里,豆瓣 FM 在推出 Pro 版服务,也许真不敢表现得过于强势。
必须注意到的一点是,在阅读、电影和音乐这三个文化消费领域里,豆瓣对第三者的把控力相对较弱。在阅读和电影领域,豆瓣都有对手,但其过去 7、8 年的社区耕耘,已经培养了一群忠实用户,这些人习惯在豆瓣里看书评、看影评,然后购买实体书、作品或者是电影票。而与之相关的两个大趋势也让人对豆瓣的收费服务乐观:中国电影票房正呈现爆炸式增长、人们为数字阅读付费的意愿也越来越强。
但与豆瓣 FM 相关的数字音乐市场,则完全处于一片混乱的局面。
首先,这个领域玩家极多。既有百度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有虾米这样的独立玩家,从中突围颇为不易;第二,相对于数字阅读,人们对数字音乐的付费意愿更低。即便比较付费服务,豆瓣 FM Pro 的性价比也不如其他巨头强——一个小例子,当下载 320K 音乐成为 QQ 音乐绿钻用户的标配时,豆瓣 FM Pro 仍然还只是一个基于算法的“电台”——你不能下载你喜爱的音乐。
谁会使用豆瓣 FM Pro?可能还是那些感性的死忠粉丝:使用过豆瓣 FM,愿意每月花 10 块钱体验小而美的音乐产品。他们所认为的好,不仅包括音质好、没广告,也包括豆瓣 FM 算法带来的良好体验——在某个时刻听到合适的音乐,可能比坐拥一个庞大的乐库更重要。当然,更重要的是品牌——他们觉得,使用豆瓣的音乐服务会比使用腾讯或者百度的相关服务更酷。
这样的死忠粉丝数量不会太多,但随着增值服务的改善, 包括更多可供选择的音乐码率、更庞大的曲库,以至更多相关的线下服务时,相信会有更多的人选择收费版本。
这也许会让豆瓣 FM 成为下一个 Pandora。
如果观察豆瓣最近一年的发展,你会发现,以往少见的收费产品正纷纷上市——豆瓣此前在读书和电影方面已经推出了阅读和电影院选坐等收费服务。今天 FM Pro 的诞生则意味着豆瓣在自身最为核心的电影、音乐和读书领域上,都有了商业化路径。
不管是经营压力使然,还是拥有数千万用户之后的水到渠成之举,豆瓣用户必须面对的局面是,豆瓣将会推出越来越多收费的产品。
我一点都不抗拒豆瓣的商业化。说实话,我希望看到豆瓣以迥异于其它公司的节奏取得发展。也希望它能验证自己的商业逻辑和价值观(现在看上去是成立的)。我始终认为,豆瓣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其构建的独特社区,而在于价值观:在拥有数千万用户之后仍然保持自己的“慢节奏”,耐心做产品,以及在不破坏体验的前提下,谨慎而有效的进行商业化尝试——至少在过去几年,豆瓣的广告、阅读产品和音乐产品,都是契合豆瓣的气质和核心价值的。
你看到了,过去的豆瓣就像一位有才华、有价值观的导演,唯一缺乏的,就是能够证明自己的“商业大片”。而现在,这部大片正在拉开大幕,缓缓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