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要来了。
3月27日至4月7日,他将率团赴大陆祭祖、交流,成为自1949年以来首位到大陆的台湾地区卸任领导人。国台办对此表示欢迎,愿意为马英九先生此行提供必要协助。
“我是中国人”
马英九,1950年生人,远祖陕西扶风,祖籍湖南衡山,生于香港,长于台湾。
马英九之前从未踏足过大陆土地。即便如此,受益于家教,传统儒家思想已化入他的血脉。其父马鹤凌骨灰盒上刻有的“化独渐统,全面振兴中国;协强扶弱,一起迈向大同”,既是马老先生对后人的嘱托,亦成为马英九精神世界的指南。因此,即便在岛内复杂环境下,马英九还是会说:“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
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当他反复提及抗日战争时,外界看到了他对历史的尊重;2015年,当实现两岸领导人会晤时,外界看到他对“两岸同属一中”的坚守;2016年,当他顶着美方压力登上太平岛时,外界看到他对华夏祖业的珍视;当他以哈佛大学法学博士身份告诉世界,太平岛是岛屿而非岩礁时,外界看到了他对海洋权益的守护……即便时常被外界批评优柔寡断,但在维护民族大义的关键时刻,马英九能挺直脊梁。
在马英九口述的《八年执政回忆录》中,记录了让他最痛苦的一件事:“‘太阳花学运’把好不容易签署的《两岸服贸协议》冷冻至今,伤害台湾经济发展大局,为害之烈,最令我痛心遗憾。”确实,岛内的政治环境,让马英九“道理”常在、“道路”却不常在,他的“美意”往往敌不过反对者的“生意”。外界看得出,在理想和现实间,马英九不得不左右徘徊,亦步亦趋,最终留下遗憾。
尽管遭到各种掣肘,但马英九执政8年内,海峡间人员往来热络、经贸合作密切,两岸关系处于历史的高点。在新加坡两岸领导人会晤前,面对岛内不同声音,马英九特意借北宋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以明心志——为天地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民意不可违
2016年5月19日,马英九届满卸任。由于之后执政的民进党当局始终不愿承认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 ,两岸关系急速下跌,原本畅通的官方、半官方渠道停滞,海峡间甚至一度出现了兵凶战危的情况。
去年8月,马英九在回应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夏立言访问大陆时表示,两岸已经6年没有往来“相当危险”,不能把所有发言权都交给美国。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则表示,民进党当局选边站美国,台湾可能是处于数十年来“最危险时刻”。
这种忧虑甚至恐惧不是几个人的感觉。相反,“不要战争,要和平”“不要对抗,要对话”成为岛内主流民意,也成为岛内社会看待两岸关系的最大公约数。在去年底,民进党在县市长选举中遭遇惨败,也证明所谓的“抗中保台”牌不再灵验。
从这个角度说,此番马英九一行能够来大陆参访,背后最大的推动力是海峡两岸的主流民意。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意不可违。汹涌的民意终能推倒民进党设置的交流障碍,真正迎来两岸关系的春暖花开。
外界已经明显感觉到,新年伊始,两岸间开始吹出丝丝暖风。从两岸“小三通”部分恢复、国台办主任宋涛会岛内各界人士,到大陆继续为台湾产品输入提供便利,再加上夏立言再访大陆,台湾当局允许上海团赴台北及恢复部分两岸直航航点,冰封已久的台湾海峡正在慢慢融冰。再加上此番马英九的大陆行,让外界对两岸关系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
《故乡的云》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1987年央视春晚,台湾歌手费翔一首《故乡的云》,唱出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其中还有一句—“踏着沉重的脚步,归乡路是那么的漫长”。
马英九的归乡之路同样漫长。在2008年担任地区领导人前,他曾筹划过大陆行,用他的话说“当时很兴奋,都报名(参加)了”,但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2016年卸任后,民进党当局将其“登陆”的管制时间从3年延至5年,即便马英九想申请去出生地香港,但也被民进党当局以“担心统战”为由拒绝。
虽然马英九受困于岛上,但归乡之情随着年龄增长而愈发迫切。如今,73岁的马英九终于等到了那一天。不知道已经不再是“小马哥”的他,是否会发出感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外界注意到,马英九此行还带着台湾青年同行。他对此解释,两岸之间最美丽的风景是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之间,不该是敌意相向或剑拔弩张。两岸关系的未来在青年,彼此间加强交流交往,能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新生力量、注入青春活力。更重要的是,当台湾青年踏上对岸土地,他们就能看到大陆的真相,而不仅仅听岛内有些人的一面之辞。
按照公开信息,马英九此行,除去湖南老家祭祖外,还将先后赴南京、武汉、长沙、重庆、上海等地参访。这些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特别是在国民党历史上,都有别样意义。南京是国民政府首都、中山陵所在地,武昌起义打响了推翻了清王朝第一枪,惨烈的长沙会战让日军付出巨大代价,重庆是抗战时期的陪都,上海有四行仓库,如今也是台胞在大陆聚居地。
行走在这些过去只能在书中读到的城市,亲眼见到那些历史遗迹,听着在大陆台胞畅所欲言,相信会让马英九很有感触。
欢迎,中国人马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