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久经商场的创业老司机,关注我,每天分享一点财富干货,让你的人生少走弯路。
最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出台了。具体的内容细节我就不解读了,在这里我提炼一下内容重点。
那就是以后县城的“农转非”不再限制了,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外来人口和本地农民享受同等的县城落户政策,并和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待遇,保障农民工等非户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其次,进城落户的农民手中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所有的权益还依法有效,他们也可以选择有偿转让。这一点非常好,不同于现在的城市户籍人员,一旦成为城市户籍以后就失去了农村户籍的种种权益。
再者,就是加大县城的投资和建设,选出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县城重点打造,发展成为与邻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
此意见一出,我相信很多农民朋友们都非常高兴。因为从现在开始广大的农民朋友既可以在县城入户成为城市户口,享受和城市人一样的福利待遇,又可以保住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关键是离乡村仅一沟之隔的县城将会迎来大发展。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国家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并加大对县城的发展呢?
第一、城市支持农村,打造共同富裕的社会。
因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民前往城市发展,但是在推进了城市化建设的同时,也加大了县、镇、村的空心化。再加上城乡二元体制,很多人即使要城市的一张床,也不要农村的一套房。
这样就导致了整个经济发展不均衡,两极分化严重,很多县城更是成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城与城、县与县、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差距。发达城市一个小县城的经济规模就相当于内地的一个地级市的经济规模,再这样发展下去,只会离共同富裕越来越远。
最近几年国家就提出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要全力发展新农业、打造新农村。于是就推出了人才下乡、技术下乡、服务下乡、资本下乡等等政策。但是大家到最后往往都是在薅农村的羊毛,薅一把就走人。所以,几年时间过去,这些政策并没有带动农业以及农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怎么样才能够留住资源、留住人才、留住资金,这些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想要解决以上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大县城的发展,然后以县城来带动村镇的发展。因为县城一边背靠着大都市,一边又紧邻着乡村镇,正所谓城尾乡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纽带。县城发展起来了,乡村自然也就发展起来了,从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促进人才回流,纾解城市压力,减少内卷。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人口10年来减少1101万人,而广东人口10年来增加超过2170万人,为全国最多。地方省份人口减少除了和人口老龄化、出生率低有关外,最主要的就是人口流失。因为当地城市没有扶持,没有资源,就没有发展了。
此次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并加大县城建设,支持有条件的资源枯竭县城培育替代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人才回流,支持县城发展。不然大家都是一窝蜂地涌入大城市,结果无限的人在去抢有限的资源,这样无形中就推高了市场的竞争程度,加大了经济内卷,造成了资源浪费。
第三、加大经济内循环,保障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2021年底,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其中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县城以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总数的30%。
但是现阶段,县城的投资消费与城市的差距很大,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地级以及以上城市城区的二分之一,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三分之二。
县城不管是在投资上还是在消费上和城市相比都相差甚远。这也就意味着城镇三分之一的人口资源我们都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现在国际大环境不确定,国内大环境不稳定,统一大市场,促进经济内循环就是当务之急。怎么样促进内循环?这当然不是一句口号。所以,加大县城建设,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好的就业环境,给县、镇、村居民带来更大的创收,这样才有利于扩大当期有效的投资和居民消费,开拓新的巨大投资和消费市场。
此次政策最终的目标就是带动县城发展,促进人口回流,纾解城市压力,加大经济内循环,打造共同富裕。所以,今后将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窗口期。
根据《意见》表述,预计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将会取得重要进展,特色优势产业将会进一步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