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单纯点,多点真诚,少点套路,人生或许会轻松许多!但要是在战场上,太过于单纯的话,就很可能会吃大亏了。永乐年间的悲情猛将邱福,就因为性格太单纯,轻信人言,而轻敌冒进,最终兵败身死,10万大军全军覆没,不可谓不悲壮!
邱福何许人也?
邱福,安徽凤阳人,早年起于行伍之间,在燕王朱棣麾下效力,凭着军功逐渐做到千户之职。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邱福追随朱棣,开始了开挂般的猛将生涯。
在“靖难之役”中,邱福深受器重,一直担任燕军先锋,先后在白沟河、夹河、沧州、灵璧等战役中,立下赫赫大功,为朱棣攻取南京、夺取皇位作出了巨大贡献。朱棣即位后,鉴于邱福的功劳,将其封为淇国公,赐铁券,子孙世袭。
从邱福的经历当中,不论是在军中的职位,还是战后的封赏,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在朱棣心目当中分量还是很重的,深得朱棣的信任与器重。当然了,这些也是他应得的!
朱棣点将邱福
自明朝开国以来,蒙古势力一直是大明王朝北方边境最大的隐患,虽然经过洪武、永乐两朝多次北伐,极大地打击了其嚣张气焰,但依然有着相当的实力,对明朝产生着巨大威胁。而蒙古方面也是分分合合,时而统一、时而分裂,到了朱棣时期,蒙古分成了瓦剌、鞑靼、兀良哈三卫三大部落,而当时最嚣张、对大明威胁最大的正是鞑靼部落。
鞑靼部落自成立以来,一直奉行的是与明朝对抗的政策,不仅和明朝断绝了关系往来,更加胆大包天的是,在永乐七年(1409年),鞑靼可汗本雅失里竟然将大明使臣郭骥杀害了!
使臣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尊严,鞑靼的行为,无异于是向大明赤裸裸的挑衅,这彻底激怒了朱棣,他决定教训一下这个不知死活的家伙。
为此,朱棣调集了10万大军,亲自拟定作战计划,以邱福为主帅,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为副将,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为左右参将,共同领兵出征。
朱棣的忠告
朱棣的这个将领配置,堪称豪华阵容,不论是主帅邱福,还是副将王聪、火真,亦或是参将王忠、李远,都是身经百战的猛将,足见朱棣对此役的重视。
但是,朱棣也很清楚,这个阵容也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而问题恰恰就出在主帅邱福身上。虽说邱福作战勇猛,但却是一个轻率的人,也可以说是单纯,遇事不经过全面考虑问题就会匆匆作出决定,这在战争当中是致命的。
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弥补这个缺陷,朱棣在大军开拔之前就对邱福千叮咛、万嘱咐,反复交代,遇事要多加考虑,切不可妄下结论、轻敌冒进。甚至在大军走远了之后,朱棣还是不放心,派出人员,快马加鞭追上去,只为向邱福交代一句话:“军中有言敌易取者,慎勿信之(如果有人说敌人很容易战胜,你千万不要相信!)。”可见朱棣也是操碎了心。
邱福对皇帝大人的叮嘱,表示谨记,可事实证明,他就是个左耳进、右耳出的主,等到关键时刻,他早就将朱棣的叮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而悲剧也正源于此。
邱福的覆灭
邱福的大军一开始还是很顺利的,一路势如破竹、高歌猛进,赶到胪朐河(今中蒙边境克鲁伦河)时,击溃了鞑靼一些散兵游勇,还俘虏了鞑靼的一名尚书。
在审讯被俘虏的尚书时,邱福向其询问了本雅失里的去向,得到了“确切”消息:“闻大兵来,惶恐北走,去此可三十里(本雅失里闻大军北上,惶恐北逃,离此地不过三十里)。”
按理说,战争时期,这种从敌人口中问出的消息,是要认真验证一下的,至少也得派出人马侦察一下,可在这关键时刻,邱福单纯的一面显露无疑,他竟然深信不疑、完全相信了俘虏的话!
兵贵神速!得到本雅失里“消息”的邱福大喜过望,于是做出了一个致命的决定:为了避免本雅失里逃脱,由俘虏当向导,快速进击。
当然了,邱福单纯,可手下人却不傻,他们都觉得俘虏的口供来得太容易,恐防有诈,因此纷纷建议探清敌军虚实再出击。可此时邱福早已经被即将要到来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听不进去任何意见了,他还是固执己见,坚持要出击,直捣敌营,至此,大错完全铸成,一切无可挽回!
战争的最终结果就是:明军陷入鞑靼包围,10万大军全军覆没,邱福、王聪、火真、王忠、李远全部战死,明军惨败!
结语
我们不得不佩服朱棣的料事如神,战争还未开打,就将这只军队最大的问题看破,并将弥补措施都制定好了,邱福只要按照皇帝的部署,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战争都不会是如此惨败的结局。可惜,邱福轻率、单纯的性格,令他对皇帝的叮嘱置若罔闻,轻敌冒进,最终全军覆没,可悲!同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或许是位难得的将才,但绝对不是帅才,他勇猛有余,但缺乏的恰恰是运筹帷幄的格局,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以邱福这样的性格,或许战争一开始,悲剧就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