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二年(619)初,就在李渊征伐天下的脚步不断加快,开始相继翦除环伺于长安周围的几股势力的关键时刻,这位大唐开国皇帝却毫不留情地诛杀了一位有功之臣,落下个“天下未定,先诛功臣”的骂名,这个被杀的功臣就是刘文静。
说刘文静是大唐的功臣并不为过。在大唐帝国的记忆里,“晋阳起兵”带给李渊父子的,是无尚的荣光,但促成这次起兵的关键人物,正是时任晋阳令的刘文静。“天下大乱,非有商汤、周武、高帝(刘邦)、光武(刘秀)之才不能平定。”因与李密过从甚密而锒铛入狱的刘文静,曾对前往探监的李世民说出了上面这句话,而正是这句话,如同暗夜里的火把,照亮了还在纠结犹豫的李渊父子,让他们最终下定决心,与隋王朝分庭抗礼,而在随后的征伐中,刘文静也是披肝沥胆,出谋划策,直到李渊坐拥长安,建立李唐政权。
那么,为什么统一战争仍在继续,作为开国功臣的刘文静却必须得被押上断头台呢?究竟是什么样的罪名,让李渊在面对这位股肱之臣时,心头竟没有出现一丝的抖动?
事情还要从晋阳起兵的另一个核心人物说起,他就是裴寂,晋阳起兵之前,他还仅仅是晋阳宫的一个宫监,因为让不知就里的李渊享用了几个只有皇帝才能碰得的宫女,生米煮成了熟饭,才有了日后摧枯拉朽的晋阳兵变。起兵之初,李渊对刘文静和裴寂还是视同左右手的,他封刘文静为司马,裴寂为长史,官职俸禄不相上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文静开始渐渐感到自己在这位开国皇帝眼中的地位越来越赶不上裴寂了。由于在起兵之前,裴寂和李渊就是无话不谈的故交,待做了皇帝之后,对其更加重视,李渊曾当着群臣的面,夸奖裴寂是开国第一功臣,有时谈得兴起,甚至竟让裴寂坐在龙床上。想想当年都是共同起事的兄弟,李渊却厚此薄彼,眼看着裴寂平步青云,自己还是原地踏步,刘文静郁闷不已,于是便经常在朝堂上和裴寂对着干,只要裴寂认为对的,刘文静一定反对,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就这样一下子成了水火不容的仇人。
刘文静的愤怒最终在一次家宴中爆发出来。一日,刘文静心中烦闷,便找来兄弟刘文起喝酒聊天,原本就憋了一肚子火,喝过几杯酒后,刘文静便酩酊大醉,他猛地抽剑出鞘,向着廊柱砍去,并大呼道:“必当斩裴寂之首!”本来,这仅仅是兄弟二人在家中的酒话,可偏偏这件事让刘文静府中一个不得宠的小妾听了去,她有心要报复刘文静,便将此事告诉了自己的哥哥,让他去朝中告发。
令刘文静想像不到的是,他很快就以“谋逆罪”和自己的弟弟双双被捕入狱。这是刘文静第二次成为阶下囚,更戏剧性的是,两次入狱的罪名竟然都是谋逆之罪,而他要“谋逆”的对象,一个是惶惶不可终日的隋炀帝杨广,另一个,竟然是自己全力辅佐的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这样一个罪名,刘文静无论如何也想不通。
想不通的不止刘文静自己,负责和裴寂一同审理此案的中书令萧瑀也颇感不平,这萧瑀为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李世民即位后,对其委以重用,并曾经专为其赋诗一首: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李世民《赋萧瑀》
和当朝红人裴寂共同审理这桩“谋逆”大案,诚臣萧瑀不卑不亢,不平则鸣,在他看来,刘文静不过是酒后失言,况且又无任何谋反的迹象,实在罪不至死。而持同样看法的还有年青的少帅——秦王李世民,他认为刘文静“义旗初举,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悬隔,止以文静为觖望,非敢谋反。”有这样一位小王做背书,按理说刘文静死罪可免了,可偏偏裴寂不依不饶,他对李渊的一番说辞是:刘文静这个人才略甚高,手段又极其阴险,现在他口出狂言,已有反意,此时不除,必定养虎为患!
任何一个皇帝最怕听到的两个字就是“谋逆”,而对于尚未坐稳江山的李渊而言,“谋逆”更是一个敏感词。当裴寂添油加醋的谗言充斥李渊的耳鼓,李渊最终痛下了杀手,武德二年(619)八月,刘文静和其弟刘文起以谋反罪名被押赴刑场斩首示众。“高鸟尽,良弓藏,故不虚也!”当昔日晋阳起兵的功臣将一声长叹抛向空中,长安,大雨如注。
对于李渊诛杀刘文静这一唐初重案,史家有多种揣测,而其中占据主流的说法就是,李渊此举,其实是要翦除李世民的羽翼。早在晋阳狱中,李世民实际就已将“伟姿容,有器干,倜傥多权略”的刘文静划入自己的阵营,此后一路征战,刘文静更是成为其左膀右臂,贴身亲随,即便浅水原首战失利,李世民也不过是做了个样子将其削官,不久又官复原职。时年刚刚二十二岁的李世民再清楚不过,钦定的太子并不是他,他只是个替父皇冲锋陷阵的秦王,而要真正赢得皇位继承权,没有自己的势力集团是万万不成的,正因如此,弓马沙场之上,他在一步步用胜利的战果夯实自己的威信的同时,也笼络出一大批忠心于自己的将相之才,刘文静,正是其中极为出色的一位。然而,李世民的野心终究逃不过李渊的眼睛,他不希望历史上的夺嫡之争在自己的儿子们身上重演,而刘文静与裴寂之间的龃龉恰恰给了他一个敲山震虎的机会,尤其是看到李世民都站出来为刘文静求情,李渊更是不再迟疑。他没有深究刘文静“谋逆”的动机和细节,他只知道,这个晋阳起兵的功臣必须死在这个再好不过的罪名上,而刘文静被砍下的头颅所起的作用,就是要告诉自己摩拳擦掌的次子:太子之位是你的哥哥李建成的,你就不要惦记了。
显然,刘文静事件对李世民是一次重击,在父亲李渊的目光中,李世民看到了危机,但同时也握紧了拳头,当然,他知道自己的羽翼还远未丰满,真正的夺嫡还需等待机会,但有一点他已深信不疑:从此,李渊不仅是父亲,更是皇帝,是皇帝,就有了君臣之别,是皇帝,就有了生杀予夺之权,即便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过是帝国弈局的一枚棋子!年轻的李世民想到这里,决定人不解甲马不离鞍了,他要继续不动声色地做一枚冲锋陷阵的棋子,而真正的翻盘,也许就在李唐政权一统天下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