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年间有事迹留存的状元不多,常衮是一个,他还做过唐代宰相,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知名状元了。
常衮是河南温县人,为人比较难用一种维度来评价,生性孤傲、自视甚高、不愿与人交往,同时又严谨、耿直、崇尚节俭。
常衮中状元还是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那一年如果大家不熟悉的话,可以想想安史之乱,爆发的时间就是天宝十四年12月,也就是说常衮状元还没焐热,安史之乱就来了,将近10年时间,国家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时局动荡对新科状元不是啥好事,不过常衮还算幸运,他担任的职务是太子正字,这为唐代宗时期得到重用打下坚实基础。
代宗对常衮的信任从下面的事上看出来。当时宦官鱼朝恩因为有皇帝宠信而专权,各地官员巴结,送礼的可是不少。当时只是考功员外郎的常衮看了马上给代宗上书,说这些宝物都是搜刮自百姓的,这样积累民间怨气而谄媚上峰肯定不行,应该还回去。代宗不仅同意常衮所说,还给他加了官。《旧唐书》里则说常衮升官是因为当时西北部少数民族时常联合起来作乱,边境不安定,也造成朝廷不稳定,常衮多次就此事陈述利害关系,代宗特别赏识他而加授他为集贤院学士。
估计皇帝信任的人里必然要有谄媚的,也得有唱黑脸严苛些的,这样才能保持平衡。因为有上头支持,常衮在处理一些政务上表现的有点过头,他掌管贡部,对于走后门深恶痛绝,当时权倾朝野的宦官刘忠翼和立有卓越战功的泾原节度使马璘都深受皇帝恩宠,这两人亲戚都曾在贡部走关系想做弘文馆、崇文馆的馆生,这是估计也不难,但常衮全部不留情面的拒绝了,以致于大家都畏惧他。这么干事,估计常衮没少得罪人。
大历十二年,常衮拜相,与代宗的重臣杨绾一起主持大局。杨绾宽宏通达多所宽容,常衮做事极力追求苛刻繁琐,追求清正节俭的名声,因此二人看法多有不同。在杨绾死后,常衮还专门指使人公开反对和驳斥追封杨绾谥号的行为,诋毁杨绾太过分,被指使者还因此丢了官,这也加速了常衮日后的倒台。
常衮后来得以大权独揽,开始了凭借自己好恶来处理公务的过程。在官员俸禄上,他居然能决定给多少合适。
当时常衮有个担任太子文学的亲戚月俸给了十二贯,而同属一个机构的太子洗马的月俸才给十贯。实际上太子洗马比太子文学还高一级。
按旧例,宫内厨房御食每天都会拿出来赏赐给宰相,分量多,可供十多人食用。这本来是种象征,可常衮就特意请求废除了这个规定。更过分的是,常衮自己做主还要停了政事堂的公膳,一群同僚强烈反对才没执行。大伙都认为招揽优待贤才才会给丰厚的俸禄和赏赐,人家有这个本事搞这些待遇是正常的,你不要这个待遇,要是因为没有才干,干脆辞职多好。
更过分的是,常衮把自己看的太重要了。政事堂原来留了后门,是方便宰相偶而到中书舍人院咨询商议政事,大家集思广益多好。可常衮居然堵塞了后门,那意思就是显示自己的位尊权大。
在最核心的人事安排上,常衮秉持读书人特有的优越感,对于不是正经科举出来的,不管你背后的财产和势力有多大,一律拒绝其做官。史载朝廷内外百官上奏请求授官,常衮都坚持不予批准。
看到这,大家应该都会担心起常衮的结局来。是啊,把朝廷官员得罪了个遍,一旦皇帝变了,很可能就出大问题。果然,在唐德宗即位后,常衮被贬为河南少尹,又贬为潮州刺史。不久成了福建观察使。
在被贬的日子里,常衮还是做了些好事,他注重教育,增加学校,还亲自上课,福建那一带学习风气迅速浓厚起来,之后福建出了不少人才,也还要归功在常衮身上。没过几年,常衮在任上去世,活了五十五岁。
不看史书上的评价,从今天价值观来判断,常衮是属于有自律、但对别人更严格的人。当然,他的一些做法也是现在提倡的为官清廉、纠正不正之风的举措,之所以为同僚所共愤,还是触动了大家利益,特别是破坏了一些潜规则。为官好像从来不是简单的凭好恶而雷厉风行,常衮的经历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