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1年,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两次努力下,唐太宗终于同意了他的求婚。
这次选中的宗室女,是文成公主。
有些故事,历史告诉了我们开头,却没有告诉我们结局,比如文成公主入藏。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美好故事只持续了10年,而之后文成公主却在逻些城寡居了30年。
其间政局变幻,两国和平危机不断,但文成公主却始终不愿再回长安。
01 松赞干布求亲
这个故事的开始,是松赞干布对大唐先进文明的深深仰望。
公元629年,松赞干布继位为吐蕃赞普,也即吐蕃之王,《新唐书》称他为弃宗弄赞。
在这之前,吐蕃仅仅是青藏高原上的多个政权之一,位于山南。在松赞干布的祖父和父亲朗日论赞两代人的努力之下,吐蕃在形式上统一了西藏。
然而,朗日论赞晚年,吐蕃政局动荡,贵族之间矛盾尖锐,其本人也被毒死。
刚刚即位的松赞干布虽然只有12岁,但却在叔父论科耳和宰相尚囊等人的帮助下,很快就平定了叛乱。
公元633年,松赞干布迁都逻些,也就是今天的拉萨。而后,松赞干布征服了今青海南部的苏毗,并开始对藏疆交界的羊同用兵。
公元638年前后,松赞干布开始把目光投向了青海东北部的吐谷浑。
而此时,大唐帝国也正在向西扩张。
公元630年,唐帝国打败突厥颉利可汗,成为东亚霸主;633年,唐败吐谷浑,扶持亲唐的伏顺上位,吐谷浑臣服;公元640年,唐军征服高昌国,并很快打通西域。
两个东亚最大的帝国,在河湟谷地交汇了。
松赞干布是一个十分睿智的政治家,在统一青藏的过程中,他找到了中原帝国强大的密码:农业科技+中央集权。
同时,松赞干布也意识到,在这两个方面,他还需要向老师傅大唐学习。
公元634年,松赞干布首次遣使通好于唐。随后,吐蕃大论(宰相)禄东赞来到长安,表达了吐蕃求娶唐朝公主的强烈愿望。
中原王朝的和亲,要么是打不过有求于人,要么是用来收服准小弟。吐蕃显然两项都不具备。
更重要的是,唐帝国在青藏已经收了小弟吐谷浑,而吐蕃和吐谷浑是有领土争端的。
所以这事,唐太宗一开始是拒绝的。
松赞干布得知后很生气,便向东打败了吐谷浑,并在638年攻打唐境松州。然而,唐军主将侯君集和执失思力还没到,吐蕃军就被唐将牛进达打败。
这次试探性进攻让松赞干布意识到,刚刚统一的吐蕃,显然还没有与唐帝国掰手腕的实力。
于是,他命令军队退出党项、吐谷浑之地,并遣使携重礼再次向唐朝求婚。
而另一方面,唐帝国无意开拓青藏高原腹地,但也同样意识到,统一后的吐蕃并不是可以轻易拿捏的角色,决定还是联姻笼络。
所以,这一次,唐太宗同意了。
02 文成公主入藏
公元641年,在送亲使江夏王李道宗和吐蕃大论禄东赞的陪同下,文成公主的车架从长安出发,缓缓向西进入青藏高原。
而松赞干布则率吐蕃军队和重臣,早早地来到黄河之源柏海附近迎候。
当送亲使团来到之后,松赞干布对李道宗甚为恭敬,以女婿的礼节觐见李道宗(执子婿之礼)。
文成公主并非太宗李世民的亲生女儿,至今我们也不知道她的具体出身。因此,很多人据此猜测,文成公主就是李道宗之女。
事实上,这种可能性不大,而此举反应的更多的是,松赞干布对大唐赐婚及文成公主随行带来的农业技术、大唐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尊崇和仰慕。
正如松赞干布后来所说,能娶到唐朝公主,是我父祖从没得到过的荣耀,我要为她修一座城,让后世记住这份荣耀(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
修筑逻些城和布达拉宫或许未必并不只因文成公主的到来,更多的是迁都后的必然之举。但与以往的和亲不同,松赞干布本人及吐蕃政治高层,的确是真心以这次联姻为荣。
早在秦汉时期,汉廷就曾多次与匈奴西域各国和亲。
但为了防止文化渗透,汉公主如解忧公主、王昭君等都不是匈奴单于的大阏氏,而是侧室。
为防止汉室后裔掌控其国,汉公主的后代也往往受到本土贵族的排挤。解忧公主晚年其子孙多死于政治斗争之中,王昭君的后人也无缘匈奴单于,就是明证。
但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马上就为其加冕、并册封为赞蒙(吐蕃正室王后),文成公主死后还与松赞干布一起受到吐蕃的国家祭祀。(“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
这些都说明,文成公主在吐蕃受到的政治待遇很高。
不仅如此,和亲往往只是政治婚姻,但文成公主似乎是唯一的例外。
迎娶文成公主时,松赞干布年仅25岁,风华正茂。而他对中原文化的仰慕,进而转化成了对文成公主的宠爱。
在见到送亲使团之时,松赞干布见唐服华美,自觉相形见绌,回到吐蕃后,便自己带头穿丝绸衣物,向妻子学习大唐风俗,还派子弟前往长安学习儒家《诗》《书》。
不仅如此,文成公主说起不喜欢吐蕃人的赭面风俗(可理解为在脸上涂红油漆),松赞干布便下令禁止国中的赭面风俗。
迎娶文成公主之后,松赞干布对唐廷也表现得十分恭敬。唐太宗打了胜仗,松赞干布送金鹅祝贺;唐太宗死后,松赞干布献重礼祭祀于昭陵。
如果说修筑逻些城更多是政治考量,遣使求学是文化改革的举措,那么变服饰、禁赭面、贺胜吊丧便多少有几分对文成公主的宠爱在内了。
所以,文成公主虽然是政治和亲,却似乎在吐蕃受到了极佳的待遇,并找到了爱情。
然而,天妒佳缘,公元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年仅35岁的松赞干布逝世,文成公主从此寡居。
03 文成公主拒绝归唐
在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的农业、医学、手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央集权也得到了加强,国力大增。
因此,松赞干布死后,吐蕃国内很多贵族认为,和大唐重新扳手腕的时候到了。
公元670年,因与吐谷浑的领土争端,唐吐之间再次爆发战争。
考虑到两国和平破裂,会影响到文成公主的处境,传说唐高宗曾下诏让文成公主回朝,然而,文成公主拒绝了。
此后,无论唐与吐蕃之间和平或是战争,文成公主都没再回国,直到公元680年逝世于逻些。
细数历代和亲公主,在和亲君王死后,都曾有过归国之举。
细君公主和亲乌孙之后,多次请求归国不允,不久便香消玉殒;解忧公主晚年,目睹子孙一个个死于政治斗争,也上书归国,终于成功;王昭君在呼韩邪单于死后,也曾上书归国,同样被汉廷拒绝。
然而,汉廷公主们屡屡上书请求归国而不被允许,现在文成公主有机会却不愿归国,这是为何呢?
这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匈奴、乌孙等都是文明程度很低的部落制国家,有收继婚的风俗,这是一件极其羞耻的事情,很难为汉人-特别是女性-所接受。
比如解忧公主先后嫁给了乌孙昆弥军须靡、其弟翁归靡、其子泥靡两代3人,王昭君在呼韩邪死后也先后被其长子复株累单于、次子搜谐若鞮单于收继。
王昭君请求回朝的原因就是不愿“从胡俗”,难以接受这种有悖人伦的婚俗。
而松赞干布死后,其孙芒松芒赞继位赞普后,文成公主并没有受到解忧和昭君的胡俗待遇。
唐代诗人陈陶曾这样形容和亲后的吐蕃: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或许是在文成公主夫妇的努力之下,受汉文化的影响,吐蕃已经放弃了收继婚的陋俗;或许是因为文成公主是赞蒙,虽有收继婚俗却不会波及到文成公主。
总之,得到吐蕃的礼遇,这是文成公主愿意继续居于逻些,而不是回到长安的首要原因。
当然了,更重要的是,从很多资料来看,文成公主生前,就已经在吐蕃有着崇高的威望,深受吐蕃贵族和百姓的爱戴。
唐朝虽是故乡,但在长安,他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宗室女子,死后最多被后人称为“李氏”;吐蕃虽是异乡,但她早已把自己和青藏高原融为一体。
在这里,有她的爱人松赞干布,还有她的子民,广大的吐蕃百姓。
04
公元680年,在吐蕃寡居30年的文成公主逝世。吐蕃国内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唐廷也遣使吊祭。
在这之后的1300多年里,青藏高原上流传着许多文成公主的传说,它们以诗词、歌谣、故事的形式被广泛传播。
在今天的青海湖的东边,有一座日月山和一条倒淌河,在藏族的传说中,它们与文成公主有着莫大的关联。
传说文成公主入藏之时,眼看离家乡越来越远,思乡愈切,想起临行前母亲曾给她一面镜子,告诉她想家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
于是,文成公主取出宝镜,却只看到自己的满面愁容,她一生气就把镜子摔在了地上,不想宝镜落地却变成了日月山。
文成公主看着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自己却要西去,更加悲伤,而被日月山阻挡的一条河流听闻公主的哭声,便立马倒转了方向,这便是倒淌河。
也有一种说法是,倒淌河是文成公主思乡的眼泪所化。
不仅如此,关于松赞干布得以迎娶文成公主,吐蕃国内还流传着迎亲大使禄东赞的许多美好传说。
传说禄东赞求婚唐室时,还有多国使者求娶唐室公主,于是唐太宗决定考验这些使者,最聪明的那个才能迎娶公主。
这便是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的壁画中保留至今的“六试婚使”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禄东赞最终凭借他的聪明才智通过了层层考验,这才有了文成公主的入藏成婚。
历史上的和亲故事有很多,但大多是围绕和亲公主的美貌、以及两国之间的战和,但从未有被和亲者给予和亲公主如此高的地位,更不用说为求亲使编撰一套故事。
当然,这些故事都不是真的,但这却真切地反映了吐蕃国内对文成公主入藏的欢迎,以及能够和亲大唐的荣耀感。
在今天的布达拉宫里,仍然有许多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有关的壁画,还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彩色雕塑大像。
在中国三江源青海玉树,也就是当初松赞干布迎亲的柏海附近,有一座香火旺盛的佛堂,被称为“加莎公主庙”。
相传文成公主入藏,曾在此停留了一段时间,在庙里的壁画中有很多展现文成公主教会当地藏民耕种和纺织的故事。
在今天的西安,有一座广仁寺,是今天西藏大喇嘛们进京路过陕西的行宫,因此又称喇嘛寺。
在广仁寺的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的是一位叫做绿度母的菩萨。它的前身是供奉在唐朝皇家寺院开元寺中的绿度母菩萨,曾是禄东赞献给唐朝皇帝的礼物。
绿度母又称救度母,是藏传佛教十二大度母之首,很多藏蒙百姓或许不知道广仁寺,但却都知道长安有一个曾开口说话、救苦救难的绿度母菩萨。
相传文成公主入藏时,带走了开元寺正殿的佛像,唐太宗正在思考正殿应该供奉哪座佛像时,绿度母菩萨开口说话了:就由我来普渡长安众生吧!
所以,在藏族百姓眼中,文成公主也是绿度母菩萨的化身。据说很多藏民世世代代都把文成公主当做菩萨,时时供奉。
子彧说
对于吐蕃贵族来说,文成公主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而对于百姓来说,文成公主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技术、纺织技术、医学成果,让更多人能够吃饱穿暖,少受病痛折磨。
所以,文成公主不仅在吐蕃高层受到礼遇和尊重,死后多次得到吐蕃国家祭祀,而且在吐蕃百姓之中也颇受爱戴,死后化身为了藏民心中的菩萨。
她已经把对故乡的思念和乡愁,留在了日月山以东;而把福祉和关怀,留给了青藏高原上的人们。
而这,或许才是文成公主不愿意回到长安,而要在逻些终老的根本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