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15年六月初三的黎明,大唐帝国的宰相武元衡像往常一样前往大明宫上朝,突然被几名来历不明的刺客刺杀身亡!就在武元衡被害的同时,刺客在通化坊袭击了另一名主战大臣刑部侍郎裴度,追杀途中,裴度受伤倒地,身负重伤的裴度幸免于难。
一时间,轰动朝野,唐唐帝国,当朝宰相在路旁被人杀害,另一名朝廷重臣身负重伤,凶手却逍遥法外,亘古未有!
延英殿中的唐宪宗孤独一人,痛失心腹大臣,一时悲从中来。
八个月前,唐宪宗顶住重重压力,决意对潘镇用兵,朝廷上下一片反对之声,宰相武元衡和刑部侍郎裴度却坚定的支持唐宪宗出兵讨伐。
潘镇割据,这是“安史之乱”以后每一位大唐皇帝都挥之不去的梦魇。“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由盛转衰,各地潘镇雄踞一方,天下精兵尽在其手。虽然名义上还是唐朝属臣,各藩镇却独揽一方军政财权,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接受中央诏命,不向朝廷上交赋税,为达到目的,各方节度使甚至不惜用武力要挟朝廷。皇帝形同虚设,帝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年轻的宪宗皇帝李纯满怀激情,渴望恢复祖先的荣光,他一改过去对藩镇的姑息策略,开始以强硬的手段削弱潘镇。
这一次,宪宗把讨伐的矛头对准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淮西统领申、光、蔡三州,府治蔡州,地盘虽不大,但地理位置却至关重要。从此地往西北推进,一日之内就能逼近东都洛阳,往东北一旦控制汴州,就能切断运河交通,威胁帝国的漕运。潘镇节度使飞扬跋扈,目无朝廷,宰相武元衡力排众议,主张用兵,给予了宪宗皇帝最坚定的支持。倾全国之力讨伐淮西,宪宗志在必得。
不料,讨伐淮西战事,持续了八个月之久。河阴转运院的粮草被暴徒偷袭后,放火焚烧,失去大量的钱、布匹、稻谷、兵甲,损失惨重。用兵所急,莫先粮草,粮草尽失,军心必定动摇,宪宗怒不可遏。
武元衡曾以对弈比喻战事来劝谏宪宗:不到最后一步,胜负未必有定数。的确,藩镇割据四方日久,要想彻底根除积患绝非一日之功。只要复兴大唐,矢志不渝,倾全国之力,必能平定淮西!
如今,正在这讨伐淮西的紧要关头,熟悉并主管征讨淮西大计的武元衡却不幸遇刺身亡了。到底谁是幕后黑手呢?
最可疑的有三个人,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和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因为当时,天下潘镇大多已归顺朝廷,只剩下平卢,成德,淮西等寥寥数镇。淮西位于中原腹心,足以牵一发动全身。若是朝廷打下淮西,那么平定成德和平卢也就指日可待。唇亡齿寒,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和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对朝廷兴兵讨伐淮西,大感恐慌。于是,各行其道,意图阻止朝廷用兵。
此时,恰巧有人举报,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下属,成德进奏院的吏卒张晏等人,形迹可疑。唐宪宗皇帝就下令将张晏等人处死,轰动一时的武元衡遇刺事件认定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为幕后黑手。
兴兵讨伐成德已是势在必行,可是此时讨伐淮西战事胶着,同时出兵讨伐两大藩镇,胜算不大。于是,一封《绝王承宗朝贡赦》昭告天下:公开指责王承宗杀害了宰相武元衡,罪恶滔天,另一方面,又称考虑到成德百姓的利益,为使王承宗有机会改过自新,朝廷仅仅绝断成德的朝贡,而并未出兵讨伐。这是朝廷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了。
武元衡遇刺案告破后,宪宗把裴度升任宰相,担负起征讨淮西的重任。
事情却突然有了转机,李师道策划的东都叛乱,因为及时发现而被迅速平定。其中的两个叛将供述,原来武元衡遇刺案另有元凶,刺客是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所派,而不是王承宗所派!
宪宗皇帝得知后,想将淮西之部调往平卢,先平平卢。宰相裴度直言相劝,淮西吴元济已难持久,此时若转讨伐平卢,淮西将得以喘息。然而只要平定淮西,擒获李师道便指日可待。宪宗皇帝采纳了宰相裴度的意见,集中力量打击淮西。
最终,朝廷收复了整整三十多年的淮西!淮西平定后,不久,横海、幽州、成德镇节度使纷纷上表归顺朝廷。两年后,唐宪宗派兵讨伐平卢,随后,收复淄、青等十二州,至此,藩镇割据势力基本上被消灭。分裂动荡了半个多世纪的大唐帝国终于恢复了统一!